一格一格的作文纸上,是每位学生对于作文题目的不同理解。一笔一笔鲜红的分数和评语,是学生作文好坏的反馈。
假期来临,各种学生作文培训班开得红火。为了帮助孩子“补”上这一课,不少家长都给孩子报过此类培训。然而,这样的培训能教给孩子写出好作文吗?学生写作的真正意义在模板化、套路化的培养中丢失。许多老师和专家呼吁,还学生作文的“童真”。
一
作文是什么?通俗一点说,实际上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的一种创造性表达。
不可否认,面对“低分”作文,教师急,家长愁,学生难。这时候,往往家长就会找作文培训班来帮忙。在培训班,“高分”有规律可循,“优秀”作文有模板可套。长此以往,导致“千文一面”现象突出。曾有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反映,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作文带有浓重的范文痕迹,他们不是写作文,而是“生产”作文。
在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习作水平有不足,存在选材困难、语言欠缺、写作技能不成熟等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写作手法的提高,通常简单粗暴地采取让学生模仿的方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了生硬的照搬照抄,导致写作中没有融入感情,也缺乏创新性。
这也全然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
二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写作产生厌倦之情吗?答案是肯定的。
有媒体调查,当下学生作文中“模板作文”“假话作文”“空洞作文”出现较多。比如,小学生作文里,“国产”名人中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写得最多,被称为“套话三巨头”,国际“四大金刚”则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爱迪生。如果变成了模式化的作文“组装工”,孩子们还如何对写作怀有热情?
工作中,笔者常收到过一些学生来稿。其中,也不乏教师推荐的优秀作文。然而,“模范作文”不一定优秀,“高分作文”不一定就是真情实感。凡事过犹不及,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过于强调技巧和华辞美句,而不是引导他们更多关注、体验生活,容易让他们的写作一开始就走了歪路。
笔者也时常被学生童趣的文字所吸引。比如,有孩子描写自己和朋友们学舞蹈,“于是我们纷纷扭起了骨盆”。
又如,有孩子真实地记录下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自己时的感受——“妈妈很忙,爸爸也见不着人,我很孤独,大家都怎么了?”短短几句告白,一双渴望父母陪伴的眼睛就闪现在我们眼前。
孩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无论从语言气息、视角,到不知不觉中使用的修辞,不同年龄段各有不同。童真,才是小学生习作时最不该丢掉的宝。
三
笔者发现,小学生作品中,想象类作文和观察类作文往往最吸引人。其实,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孩子独有的那份“真”。
如何发挥“童真”的妙用,鼓励孩子我手写我心,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才是“童真”作文之本。
因此,孩子需要深入到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更广泛接触社会,观察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漫步。引导孩子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和反思,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这样才能写出真实、鲜活又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习作教学更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结合的道路,坚持课上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积累知识,铺平从“厚积”到“喷发”的通途。
此外,给学生作文留一片“童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孩子,呵护他们敏感和好奇的天性,引导他们用童心发现生活之精彩,让他们在“童真”作文里自由地驰骋。
作者:李莹莹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