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大半,对于学校来说,新学期开学前有很多要准备的工作,其中课程表编排尤为关键。因为这是学校组织课堂教学工作的“排兵布阵图”,是对学校教学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的总调度。
课程表看起来虽简单,却决定了师生每日在校的工作学习节奏。其编排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一
表面上看,“课程表”是帮助师生了解课程安排的一个简单的表格,实则是对秩序与时间的约束,是每个师生都必须遵守的“学校规章”。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力度很大,新的课程标准对课表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复杂性、老师上课的多样化也给课表编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既要保证国家规定的课程足额开设,又要让每个班级每日每周的课程结构科学合理,还要确保每个教师的课务安排不产生冲突,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对学校的课程体系造成重大影响。
虽然现在不少学校开始使用课程表编排软件,减少了编排课程表的工作量,但若哪位老师要调换某一节课,就可能会引起多个老师的教学安排发生改变。如果要改变一下某个班级的课程结构,更可能让其他很多班级的课程安排连带发生改变。
课程表一旦被确定下来,就具备了“学校规章”的刚性原则,每个教师都要严格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不遵守课程表安排的行为,一般会被视为对教学秩序的破坏或教学事故。
然而,课程表绝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课程安排表,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因此,编排时不仅要体现科学及规范的刚性,还要具备人性化的柔性,释放出“刚中带柔”的教育温度。
二
课程表的柔性更多体现在人文关怀上。在编排课程表之前,应先对学生情况开展相关调研,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表。如必修课、选修课、自习课、课外活动、大课间、小课间等安排在什么时段比较合适?不同课程之间如何合理衔接?在确保学校课程应开尽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诉求。
学生的大脑状态和心理特点也影响着课程表的排布。例如,星期一学生刚进入学习状态,容易疲惫,因此不宜过多安排基础学科课时,可以适当安排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作为调节。星期二到星期三,学生学习状态逐渐进入高峰,可以加大基础课程排布力度。星期四和星期五,学生学习状态有所下滑,应逐渐降低基础学科密度,保证学习效率,并可以用艺术课、活动课等帮助学生放松和缓解压力。
再引申到学科串联上,还应注意将记忆学科与逻辑思维学科交错编排。文科类大多属于记忆性质的学科,需要学生更多的读写背;而理科类多属于逻辑思维学科,需要学生专注于运算、操作、实践。所以,将文理科的课程顺序交错分布,更有利于学生调节思维,更换思路,使大脑皮层能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提升学习专注力,减少课堂无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
一份好课程表的关键更在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很难让每个老师对课程安排都满意,但合理地编排课程表可以最大程度地让教师保持施教热情。
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兼顾不同教师群体的需求也是制定一份优秀课程表的前提条件。比如身兼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一般每天都会陪同学生上早课,因此可将他们的课排在一、二节,让他们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无缝对接,更加高效。对于年龄群体比较集中的学校,课表编排可以采取轮换法,即交替编排,以确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得到关照。
对有特殊情况的教师也要给予教学时间上的科学兼顾,如怀孕及哺乳期女教师、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身体健康欠佳的教师等等。此外,还要兼顾教师成长共同体,比如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间有相互听课的需要,这就需要尽量让他们的上课时间错开。
四
课程表需要“刚柔并济”,在遵守时间刚性的同时注重教学过程的弹性,给予教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而适当设置弹性作息,精细划分全天时间,不仅能实现校园生活课程化,教育目标更清晰,分工更精细,行为更规范,还会让学生在这些时间段获得快乐体验,对课程表中的活动安排充满期待。
这也说明,课程表发布后并不意味着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学校的需求、教师的情况以及具体的实施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定期评估课程表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优化课表的必要步骤。
当课程表兼具统领日常的刚性和保持张力的柔性时,不仅能让教师们凝心聚力、内外兼顾地投入到立德树人中,还能让学生的发展潜能得到极大的释放。
作者:吴维煊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