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28元100个包邮;空笔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100根,21.14元……”日常生活垃圾也能在网上当商品卖,你听说过吗?谁在购买,他们买来干什么用?
令人意外的是,下单者是学生和家长。
暑假里,有的学校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一定数量的牛奶盒、空笔芯,作为“环保教育”“素质教育”的家庭作业。但是,光靠学生和家人一起喝牛奶,收集盒子的数量毕竟不足,于是,电商平台上的类似销售应运而生。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小学生环保作业”,被整捆压扁的空牛奶盒刷屏
一
这样的事情乍看起来挺魔幻,实则充满了形式主义元素。对于此类花样百出的素质作业,家长也是疲于应对,被迫“接招”。
要知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布置素质作业,就对老师教学的前瞻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明确每一项要求背后的具体培养目标是什么,比如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必要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然而,很多素质作业与其说是发展学生的素质,倒不如说是一种应付,或者为了彰显教育成果而进行额外布置。因为这些作业上交后,都可能成为一种展示成果,被摆放在学校功能室,或者是作为拍照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生劳动的不尊重。
更有甚者,当这类作业演变成生意,更凸显了其荒诞性,并可能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和价值观,使他们误以为任何事可以通过金钱交易实现,而非实际行动。
二
素质作业不像常规作业那样以巩固知识点、提高成绩为指向,其过程意义比结果更重要。就像收集空牛奶盒和空笔芯的作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布置作业前明确环保的重要意义,知道这些“垃圾”的用处和回收利用的价值,后续的收集工作反而是次要的。
用空牛奶盒的数量、空笔芯的支数作为素质作业的评价标准,只能导致学生采用付费方式走网购捷径,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引发家长抵触情绪,使素质作业变味。
诸如此类“奇葩作业”,也带给我们不少作业设计与传达的启示。教师在布置素质作业的时候,尽量把要求准确传达给学生,以免造成孩子们传错话、家长们帮倒忙的乌龙事件。这是因为,有些素质类作业形式新颖,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要领,一味按部就班去实践的话,非但达不到作业所要求的能力目标,还会造成一些啼笑皆非的结果。
比如,之前有这样一则新闻:某学校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项素质作业:要求学生数出一万粒大米。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和孩子一起“数大米”的视频,引来了部分网友的质疑:数米的意义何在?考耐心还是考眼力?
某教师布置的“数一万粒大米”作业
但事实上,这项作业并不是真的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地数米,而是引发他们的思考。但家长代劳的行为,却把一个原本可以有所发散的作业,变成了全家人的体力劳动,与老师的用意相去甚远。
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布置素质作业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做好知识背景的铺垫,给出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让学生通过这项作业将课上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
那么,究竟如何布置素质作业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首先,素质作业必须要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完成,不能把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学校应当出台具体的作业布置要求,细化各学科布置的标准,并加强相关的教研,提高教师素质作业布置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素质类作业不能只注重“有形的东西”,还应注重“无形的东西”,如学生的发展变化、音体美素养、劳动教育成果、学生的视力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
因此,布置像收集空牛奶盒和空笔芯之类的素质作业,要避免落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否则不仅不能有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还可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动机的扭曲和教育诚信的损害。
不管是教育者和家长,都应该对此类作业提高警惕。只有注重实质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作业,才能为学生带来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作者:张婧文、张学炬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