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必“过度留痕”
发布时间:2024-08-26 10:1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葛仁鑫 A+A-
-分享-

  近日,“三下乡”成果总结成为高校师生热议的话题,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抱怨,为了丰富实践成果的展现形式,团队要求制作记录视频,这耗费了非专业学生大量时间。还有学生谈到,为了充实实践成果,有人在总结报告中过度润色,乃至无中生有。而为了在后期评比中获得加分项,不少师生忙着找媒体、求报道,徒增不少压力。

  总结报告、图片视频、新闻宣传是帮助学生深入实践、记录成果的工具,做好资料留存可以理解,然而过于偏重“痕迹管理”,追求华而不实的呈现方式,则让“三下乡”活动“变了味”。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高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考评机制,在过程监督、内容鉴别、效果考量等方面相对缺位,过于偏重总结汇报,为“过度留痕”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功利化倾向的凸显容易导致“三下乡”活动偏离初衷,部分同学急功近利,把本应开展一两周的实践内容压缩到一两天,最后在总结报告中“临时抱佛脚”。此外,实践团队在前期规划中存在偏差,出现内容成旧、创意不足、难以实操等情况,也往往导致实践难出效果,只好在后期“纸上谈兵”。

  今年6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其中强调要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摆拍走秀”,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过度留痕”披着记录实践的外衣,却极易成为形式主义的陷阱,需要格外警惕,让广大师生将精力用在实践的“刀刃上”。

  “留痕”不如“留制”。高校基层团组织应进一步建设好“三下乡”活动考评机制,优化考评指标内容、整合多元考评形式,强化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不要让“留痕”成为他们不必要的实践负担。

  “留痕”不如“留心”。高校学子应该提高思想认识,既沉下身也沉下心,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校应加强宣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三下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留痕”不如“留行”。实践团队应提前做好调研,科学设计实践内容,与时俱进研究真问题,提出真办法,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专业优势助力基层的生产建设,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最好的痕迹。

作者:葛仁鑫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