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并将于2025年1月开始实施。
根据《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研究生,既可以按照传统方式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也可以按照全新方式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
这就意味着,工程类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不必非得写学位论文,有符合规定的实践成果也可以。这无疑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进步,符合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
对于这一新政策的出台,很多专家都高度肯定,他们认为,《基本要求》首次明确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范围和质量要求,首次明确了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定位和标准。
其实,近年来已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取消了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中对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
比如,2019年4月,清华大学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等相继取消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同时,相关高校还提出由各学院或各学科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创新成果考察的具体办法。
以上这些高校的探索表明,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近乎唯一的标准,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已经有所松动,且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已渐趋多元化。
二
本次《基本要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鼓励多元化,为学位论文选题、实践成果来源与形式提供多样化设计,鼓励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实际开展具有前沿性、应用性、跨学科、创新性的探索。
这种多元的考核无疑更为看重工程类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比单纯的论文考察更加科学,更符合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也更加有利。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时可以不写论文,这意味着毕业门槛降低了吗?
其实不然,虽然取消了毕业论文,但毕业生们并不能如释重负,因为对于实践成果的判定将成为他们面临的又一难题。
按照要求,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应聚焦工程实际需求,以实体或工程形象展示形式呈现,须体现工程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可展示性等特征,体现学位申请人在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在专业实践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对推动行业和专业领域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所以,可以“不写论文”只是意味着学位论文不再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成就的唯一依据,打破了长期以来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申请“唯论文”的评价标准,以实践成果申请博士学位,其难度依然不可小觑。
三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本质上更加侧重应用能力,《基本要求》的出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聚焦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鼓励学生立足国家重大需求、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研究真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真解决问题”。
面对鼓励创新与实践这一导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积极适应,努力提高自身解决“真问题”的实践能力。
但面对就业市场的时,或许他们又会遇到另一种压力。如果想要继续从事教学、科研的话,那么极可能因为论文发表的问题而被学术界“拒之门外”。
所以,在岗位和人才匹配上,就业单位也需要“及时跟进”,适时调整招聘要求,灵活设置招聘方式,让更多具有真本领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找到“用武之地”,给他们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
作者:何勇 王骄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