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山东又有了新路线图。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未来发展,《方案》明确指出,按程序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确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
学生人数减少、教师队伍不稳、教育资源匮乏,这是近年来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难题,这使很多村小不得不走上撤并的道路。但仍要看到,小规模学校作为基层教育的“神经末梢”,不仅承载着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兜底教育公平的重任,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学校何去何从,是摆在主管部门面前的必答题。
《山东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发布,省教育厅官网截图
办好必要的小规模校是一项兜底工程
当乡村小规模学校“遇见”城镇化,留还是不留?
早在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便指出,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特别强调“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
次年9月,山东结合本省实际,也出台实施意见,明确要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在2019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更是被列入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任务清单中,凸显了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2021年,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办好规划保留的乡村学校,包括小规模学校和短期内仍需保留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加快教育资源均等化进程。
2023年7月,省教育厅在对《关于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答复中明确,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撤并,要求各地“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校车接送和午餐标准配备等服务的基础上,稳妥撤并办学质量低、生源持续萎缩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山东省共有94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生5.28万人,这一数据分别较2018年减少了594所、2.7万人。
沂源县冯家圈完全小学学生在新操场上体育课
已被撤销的小规模学校,绝大多数被并入了教学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但还有个别地区存在着盲目撤并的冲动,这对居住于偏远乡村地区孩子的便利入学产生影响,长久来看并不利于提振乡村教育的信心。越是这个时候,家长盼望家门口有所好学校的声音就越强烈,就越需要相关部门助力农村孩子成长,赋能农村家庭的未来。从这次《方案》来看,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大背景下,山东省对小规模校的定位更细化,对各地对待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做法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要科学合理、一镇一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按程序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确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
撤并不盲目
留下得靠实力
在探索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山东多地涌现出了不少典型案例,有些村小甚至实现了学生回流。
沂南县蒲汪镇寨西联小是一所只有两个年级的不完全小学,过去几年因为生源外流严重,一度只招来17个孩子。因为不满意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些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当地百姓一度想要放弃这所学校。意想不到的是,这所学校去年竟招来55名学生,一个孩子也没流失出去。
寨西联小曾经一度只招来17个学生
部分家长不肯放弃这所村小,是寨西联小保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从招不来学生,到一个孩子也没流失出去,这一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原来,为解决师资、课程,以及家长满意度之间的矛盾,当地抽调年轻教师到寨西联小,解决老龄化问题;发动专职教师跑教,解决开不齐课的问题;建起食堂,解决家长一天接送孩子8趟的难题……经过努力,去年秋季,招生范围内的聚宝前村、聚宝后村、东寨西村、西寨西村、谢家庄村的全部55个适龄儿童都来到了寨西联小报到入学。
随着生源回流,寨西联小教室里的学生越来越多
推动小规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学共研也是一项有效举措。沂源县流泉完小仅99名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如此,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18位任课教师中57岁以上的占了一半,每个年级只有一两名教师,教学教研环境堪忧。
面对办学困难,流泉完小在沂源县教体局的支持下,与周边几所小规模学校联合起来,成立了当地首个小规模学校发展联盟。这样就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共研,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重燃教学热情,这几所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当然,并非所有的小规模学校都能留下来。面对难以满足乡村群众对教育更高要求的现状,青州市选择了优化整合的道路。2022年暑期,该市整合了3所人数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原刁庄小学、郭峪小学教学点撤销,整合并入文登小学。这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通过硬件升级、软件帮扶、特色发展等措施,推动山区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美、小而优”转变。
沂源县冯家圈完全小学的孩子们,身后是他们的新校舍
把孩子留在家门口
莫让“教育质量”成硬伤
在探索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就像寨西联小的生源回流,除了得益于当地教育部门的创新举措外,更离不开他们对教育质量的坚守。
“过去,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被动等待上级的推动,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主动出击,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沂源县中庄镇社庄完全小学校长韩克刚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乡村教育的信心与憧憬。这种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正是学校教学质量连年提升的关键所在。
同样信心满满的,还有青岛莱西市济南路中学的校长董波。他所在的学校第一年招来了不足400名孩子,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小规模中学。而在2022年,学校规模已经发展到了5000名学生、300多位老师,一年一个台阶。
“五年时间,我们真正做到了‘农村孩子喜欢,城里孩子向往’的学校,现在大家都是争着上济南路中学。”在董波看来,他们的成功秘诀在于坚持文化育人,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格局、理念和方法提升。
然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虽然寨西联小生源出现了大幅回流,但也应看到,音体美等课程师资的短缺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家长薛凤喜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真希望能分过来个专业音乐老师。”
这是薛凤喜的期盼,也是更多农村家长的期盼。为此,当地专门向上级申请,希望通过在蒲汪镇四所小学之间跑教等方式,弥补师资短板,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
在多方努力下,蒲汪镇的孩子们终于上到了理想的音乐课
刘庆伟是蒲汪镇中心小学校长,同时负责镇上三所联小和一处教学点。他表示,一旦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他们会优先向寨西联小倾斜。他明白,只有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提上来了,家长们才能放心,孩子们才能留得住。
去年,省教育厅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确保“学校的撤并取得群众同意”“保留的学校办到群众满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表示,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也许未来还会有乡村小规模学校被整合。但是,坚守在一线的“韩克刚”“刘庆伟”们依然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家长满意度,尽力把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他们知道,这不仅关乎学校存续,更是对乡村教育未来的期许和贡献。
作者:巩悦悦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