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扩招和学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了10条具体措施,特别强调招生院校要确保总学时不低于国家规定的2500学时,采取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以满足生源多样化的需求。十条措施的出台,释放了高职扩招灵活有原则、增量不减质的信号。
与以往的高职扩招不同,今年高职扩招是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报告指出要“改革完善高职考试录取办法,通过申请考试的方式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一年扩招百万,这一规模极为罕见,而且首次把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群体纳入生源范围,更重要的是“扩招100万人”的表述不在教育部分,而在“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这一部分。于是有人对高职扩招的教育质量产生了质疑,莫非这只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益之计?大规模的扩招会不会带来职业教育质量的下滑?持有这些观点的人,没有真正了解高职扩招的深层意义。实际上,高职扩招百万的背后,虽然是缓解就业压力的路径选择,更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不仅不会减低教学质量,反而倒逼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德国是世界工业强国,具有完备的技术技能教育体系,很多不适合做学术研究的学生,会选择走技术技能路线,丰富的技能技术人才储备,给德国制造赢得了美誉。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2200万。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这次扩招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敞开了大门。这些群体相对年龄偏大、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就业压力大、技能提升需求强、职业发展有诉求,重返校园学习,期待的不是有学上而是上好学、不是会手艺而是技艺精、不是“本地游”而是“全球通”,不是人人能学习的“机会公平”而是人人能成才的“结果公平”。要实现这些目标,提高这些群体的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是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只有以质量为保障,扩招才能有吸引力,才能真正实现老百姓的期待。
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从单一的应届毕业生到多元的社会群体,从封闭办学到开门办学,倒逼着高职教育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是采取多元化的入学方式,实行订单化的培养模式。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十条措施中,明确指出要针对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合理确定教育计划,充分考虑到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特点,允许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提出了“送教进社区”、“送教入企业”,线上教学、学习与线下教学、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同时规定了每学年集中学习的最低学时不低于400学时,以确保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对学生实施分类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今年“百万扩招”迈出了职教改革的一大步,要想步子迈得更稳,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百万扩招”为“中国制造”作更大贡献!
作者:山东教育电视台 孙伟
作者:孙伟
编辑:周玉森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