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高校通过“隐形”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生活补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日前,某高校通过分析学生的体测数据或餐卡消费数据发放补助,资助那些健康状况不佳或经济困难的学生。
不用申请,偷偷资助。这种低调、隐秘的关怀方式,不仅精准高效,也真正做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把帮扶做到“润物细无声”。网友们纷纷评论,赞扬高校温情体贴,默默的关爱更暖人心。
一
类似的方式不少高校也在采用。比如,有学校曾通过消费数据分析,发现一些学生生活困难,悄悄为这些学生充值100元;有学校为全体学生发放50元“开水补贴”,并且已有多年历史;还有的学校推出了“暖心餐补计划”,每月整理学生校园就餐消费数据,生成低消费预警学生名单,经过学院、学生资助中心审核,锁定受助学生,直接将补助划入学生校园卡中。
近些年,关于贫困生评判的争议时有发生。比如,通过演讲挑选“贫二代”,又或者对受资助学生提出诸多限制要求。正是如此,许多贫困学子宁愿默默地忍受贫困也不愿提出申请,就是怕伤害自己的尊严和隐私。
隐形补助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精准性。通过数据分析,学校能够避免过度行政干预,确保补助资源真正用到有需要的学生身上。
而且,补助的方式并不公开,不需要学生主动申请,避免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在一些学生或家庭面对经济压力时,这种默默无闻的帮助显得尤为珍贵。
二
隐形补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受助者因公开补助名单可能带来社交的尴尬,也更能确保关怀的精准性,其积极意义是十分鲜明的。
可即便如此,这种方式受到关注后,网络上仍出现了关于其是否存在泄露学生隐私风险的质疑。这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再好的技术与机制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无虞。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大数据监测在精准帮扶中的巨大优势。如何更精准、更善意地资助学生?学校不能为此因噎废食,停止探索的脚步。
笔者了解到,上述学校在利用体测数据、消费数据等评估学生经济状况时,都采取了严格的数据加密与匿名处理技术。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数据滥用,保障数据使用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至于网友担心的学校如何确保数据的透明度与使用的公正性,如何避免学生数据的误用,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使用的权限与责任,从根本上规避隐私泄露的风险。
还有网友认为,“如果仅参照饭卡消费记录、校园卡消费记录等单一数据,可能会存在投机主义者通过恶意造假骗取补助”。对此,从各个学校公开的信息上看,虽然名单不公开,但评估的标准、流程以及监督机制均向学生公开,这样确保整个过程的公正性与可信度。同时,通过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拓宽学生反馈渠道等方式,加强了对学生知情权的保障,有效防止权力寻租等乱象的发生。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学生的困境并不能通过数据反映出来。对于一些经济困难但不愿意透露的学生,数据分析或许并未完全触及到他们的需求。高校也应努力通过更加细致入微的方式去发现他们的需求。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一对一咨询等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经济困难学生,确保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关怀与支持。
三
高校通过隐形补助的方式,有效地为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让有温度的关爱不走味、不变样,学校能做的还有很多:优化标准,严格审核。按照“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的原则,多角度调整评估标准和范围,通过后勤数据统计核查、导员审核把关、学校多方核实等方式,确保资助的对象符合标准。强化监督,有效管理。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不定期查核就餐补助发放对象的相关信息,确保精准识别身份;同时,拓宽监督举报渠道,通过举报信箱、举报热线、举报留言板等方式,揭发检举不实行为,一经核实,立即停发并收回发放补助。细化帮扶,探索路径。结合实际,借鉴其他优秀经验,探索更多帮扶路径和渠道。如设置临时岗位、固定岗位等多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助学扶困贵在“无痕”,唯有不刻意,才显真诚,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利用大数据已是有效探索,对贫困学生的“隐形”资助机制,让更多学生因此受惠,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学校不断完善的隐形资助,就是照亮学子内心的那一道光。未来,那些接受到善意和关怀的学子,也定会将这份无形的温暖传递下去。
作者:袁琳 刘超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