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论文“AI味”太浓,问题在哪?
发布时间:2025-01-09 15:54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吴维煊、袁琳 A+A-
-分享-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AI模型的快速迭代,各行各业迎来新的可能和挑战,人们的感受复杂而纠结。

  一方面,惊叹AI的强大能力,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一方面,又担忧过度依赖AI,会逐渐失去主动能力,最终被其“控制”。

  具体到学习方面,在如今的校园,学生使用AI已屡见不鲜。从大学生用AI写论文,到“AI+作业”悄然进入中小学生学习中,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正在与“AI+”无缝连接。

  AI势不可挡,在主动拥抱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既能更好地将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又能避免它的“含量”过高。

  在校内的学习生活中,中小学生是没有“手机自由”的,遇到难题只能自己动脑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去问同学或问老师。

  但是,到了课后和校外,有了“手机自由”,遇到难题找AI,就成了很多学生完成作业及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方法。

  如果仅仅是用AI辅助解决学习难题并无不妥,问题在于有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直接将作业“外包”给AI,自己成了甩手掌柜。

  这就需要注意,AI在学生中可能产生的传导效应。

  其实,用AI做出的作业,因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很多老师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以写作文为例,学生自己用心写出的作文有情感、有温度、有个性,但AI生成的作文即使能够做到有血有肉,也难以做到有灵魂,还很可能是“车轱辘话来回说”,有明显的“AI味”。

  部分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使用AI,主要原因是存在学习困难,不愿意动脑筋。殊不知,越是不愿意动脑筋,学习困难就会越多。因而,不恰当使用AI即使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也会使思维处于闲置状态。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精神的磨砺都是有害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用AI协助完成论文,确实提高了论文生产的效率,但不少高校教师认为,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欠缺值得注意。有老师直言:“AI让学生的作品失去了生命力,也让学生失去了对作品的原创能力。”

  随着AI工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智慧”,国内多所高校开始探索AI技术的应用边界。部分高校相继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在“学生使用AI工具”方面提出探索性规范。

  近日,复旦大学出台《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这成为国内首个高校针对AI提出的“禁令”,其中明确提出“六个禁止”,严重违规者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明确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标红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

  天津科技大学则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杭州师范大学也发布了《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试行AIGC检测的通知》,要求对2024届毕业的所有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后终稿均进行AIGC检测。

  说到底,目前的AI还是一种工具,它究竟是辅助学习还是偷懒取巧,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AI的存在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今后还可能会研发出更方便快捷的辅助工具。但是,AI也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AI,一定是利弊共存的。

  对此,社会没必要过于焦虑,关键是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用好这把双刃剑。

  就以完成作业为例。如果每个学生的作业都适合他们的学习力,找AI帮忙的问题就会减少很多。老师可以尝试布置分层作业。在批改作业时,不能只关注做没做对,更要关注是不是学生自己做的,要敏锐地嗅出作业中有没有“AI味”,要尽最大的努力从根源上让学生从依赖AI做作业中走出来。

  寒假将至,各个学科都要布置一定数量的寒假作业,如何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防止学生的学习成果中AI“含量”超标?还需各方未雨绸缪。

作者:吴维煊、袁琳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以改革开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六论学习全省教育大会精神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绩,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01-06 10:0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改革开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绩,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01-07 10:3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童心发现 以成人反思——再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这本著作,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现在重读,依然激情涌动、感触颇多。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经典的光芒能 ...

01-07 15:5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