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中学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学校布置的创意寒假作业: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从中国近代史中选择一个历史时期、事件或人物,以此为主题制作“痛包”扎板。
“痛包”是何物?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它作为历史寒假作业的载体呢?
学生提交的历史“痛包”作业
一
如果平时很少接触亚文化领域,也许对“痛包”这个二次元术语非常陌生。其实,可以将其理解为“移动展板”或是“立体手抄报”,这是一种通过徽章、挂饰等视觉符号表达情感认同的设计。时下,“痛包”作为二次元文化的“情绪价值”载体,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流行。
将“痛包”转化为历史教育的载体。在笔者看来,这场看似“打破次元壁”的碰撞,实则为突破代际认知鸿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样本。
对于历史学习而言,传统以讲述为主的授课方式和以背诵为主的作业模式正遭遇挑战,教师亟需找到适配作为新时代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的话语体系。“痛包”作业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解构为可触摸的符号系统:学生们需要充分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意义等要素,或者是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并将这些抽象的元素符号化。
比如说,学生要为“戊戌六君子”设计徽章,就需要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提炼每一个人的精神特质和主要贡献。这考验了学生的艺术设计与构图能力,是一种非常生动的跨学科学习,也是一场颇具仪式感的“具身认知”体验。
学生提交的历史“痛包”作业
二
“打破次元壁”的历史作业,上演了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教育创新不是对学科严肃性的消解,而是抵达本质的另类路径。寒假作业的创新性改造,最终目的是以更有趣的方式督促学生在休闲放松之余仍然乐意拿起书本,利用假期充足的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探索。
当然,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类似的创意作业设计难免遇到质疑之声。比如,有人就认为,按照学生的娱乐喜好来教学是一种对学生的“讨好”,会消解学科的严肃性,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浮于表面,削弱学科的厚重感。
然而真的如此吗?单就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相较于传统作业模式下强调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意义及评价,一项好的创意作业的着眼点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质疑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二元对立思维——似乎知识的严肃性与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天然水火不容,将“迎合”与“共鸣”混为一谈,将“创新”与“轻浮”简单等同。这样的观点既低估了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历史的能力,也高估了传统灌输说教模式在数字时代的有效性。
事实上,历史学科的本质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严肃,而在于内容的深度与思想的启迪。司马迁用纪传体写《史记》,但丁借《神曲》讽喻现实,这些打破常规的创作方式恰恰成就了最深刻的人文历史记忆。形式上的创新并不会消解学科的严肃性,反而可能为知识的传递打开新的窗口。
三
化学作业变成制作“元素周期表桌游”,以“大观园美食地图”为切口探索古代民俗……创意作业绝非教师“讨好”学生的“小把戏”,反而能让学生学得更加兴味盎然,也让学生更愿意去深度探索。如此一来,作业的目的达到了。
创意作业就像思维的脚手架,致力于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同时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意作业以其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从枯燥的考试与习题中抽身,让学习成为一种能够“释放多巴胺”的行为,重塑着学生的学习情感动力,使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创意作业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形式的新奇。也许,当作业成为点燃思维火种的燧石而非重复训练的磨盘时,从“培养劳动力”到“孕育未来创造者”的那一跃正在完成着。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