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教师蹬着自行车家访的画面,承载着一代人对教育的温情记忆。老师们叩响学生家门,与家长围坐在一起,分享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探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寒假,很多教师反映,假期筹划家访时,意外地遭遇了诸多阻碍,一些家长和学生以各种理由婉拒老师上门。
一时间,入户家访似乎成为一种“过去式教育”?
家访遇冷的背后
都说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扇门,但随着如今家庭隐私意识的增强,这扇门变得愈发沉重,让入户家访常常遭遇“芝麻不开门”。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让老师走进家门,意味着将家庭的方方面面暴露在外人面前。如果说80后尚有“老师家访是重视孩子”的情结,那么90后更追求“边界感”,很多人认为“教育不该入侵生活”。尤其是一些情况复杂的家庭,家长担心教师通过家访对家庭经济条件、家长背景等形成主观印象,从而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公平。
还有些家长表示,为了接待老师家访,需要刻意准备,像过年接待亲戚,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再加上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微信等软件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新宠”,以往需要老师亲自上门才能传达的信息,如今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就能瞬间送达,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无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家长认为入户家访并非必要。
隐私意识的觉醒、通信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种种因素交织,使得家访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家长的抵触情绪。
家访,真的过时了吗
对于当下家访遭遇的诸多困境,有教育工作者担忧,过度保护可能切断观察学生的多维视角,就像数字诊疗永远替代不了医生的望闻问切。
比如,有些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学校里,他们可能表现得乖巧懂事,但回到家中却判若两人。上海某学校一位班主任曾坦言:“一个总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孩子,直到家访才发现他每晚睡在客厅隔断里——这种真实只有走进家庭才能看见。”
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与家长深入交流,老师可以获取到学生在学校无法展现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与学生及其家人面对面交流时,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积极性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家访不是“教育仪式”,而是信息的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就像许多教师强调的,入户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矛盾之下,家访站在了十字路口
不可否认,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途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长们的需求和心声。
或许,教师们需要找到一把新的“钥匙”——可能是云端的一串代码,可能是咖啡馆的一杯清茶,也可能是签字笔下的一份隐私协议。最好的家访,不是制度强推的“必须访”,而是需求驱动的“想要聊”。
例如,在家访前,学校可以通过线上家长会详细介绍家访目的,制作家访手册发放给家长,明确家访的流程和保密原则,强调家访是为了促进孩子成长,而非评判家庭状况,从而消除“家访=告状”的刻板印象,打消家长对于隐私和教育公平的担忧。
家访还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和方式,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交流模式上。比如,可以开展“菜单式”家访,教师为家长提供“入户、校访、社区会谈、线上视频”等多种场景选项,甚至也可以包括“不希望谈及的话题”等,建立起“知情-同意-反馈”的闭环,让家长掌握主动权。实际上,家访只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除了家访,可以定期开展家长走进学校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传授教育经验。利用线上交流平台,实时分享学生在校表现等方式也有助于拓展家访外延,实现家校沟通的常态化、高效化,更好地促进家校共育。
当防盗门代替了弄堂口的藤椅,当微信置顶了班主任的对话框,我们似乎需要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与温度。
或许,对于要不要家访的答案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创造既有尊重又有连接的新范式——既不让教师成为闯入私人领地的“不速之客”,也不让屏幕彻底隔绝教育的目光。
这就需要教育者以更谦卑的姿态理解现代家庭的隐私诉求,需要家长以更开放的胸襟接纳教育的专业洞察,更需要整个社会构建起数字时代的新型信任契约。
毕竟,家访的终极目的不是窥探隐私,而是在守护与沟通中,让每个生命都能向阳生长。
作者:马晓晴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