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季开学,学校小卖部、街边商店经常挤满学生,成为“消费主力”。孩子们突然“暴富”的秘密,便是过年期间入账不菲的压岁钱。
少则几百几千,多则上万,一个春节加正月,很多小朋友的“腰包”鼓了起来。这笔钱怎么处理?是家长帮忙代管,还是交给孩子自己支配?
如果让孩子支配,是当零花钱,还是存起来,或者学着大人去理财?对于尚未成年的他们来说,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其实蕴含着重要的财商教育契机。
一
过年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福和馈赠。
笔者发现,身边有孩子的朋友,他们处理孩子压岁钱的方法,大致有以下3种典型情况:
直接给孩子用。想着也是孩子的红包,就分期并当作零花钱给孩子,或者极少数会让孩子自己保管。
用来补贴家用。孩子在收红包的同时,家长也发出去不少,大家就把这部分钱当作日常生活费花掉了,或者是用来当人情消费,如亲戚回礼的时候用。
把红包存起来。觉得这是孩子的钱,担心孩子把钱乱花,就帮孩子开一个专门的账户,把钱存起来。
这3种情况中,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前两种,少数会选择第三种。
近日,一段关于家长扣除孩子90%压岁钱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
视频中,男孩“据理力争”:“我就搞不懂了,凭什么你们拿90%,我只能拿10%?”
孩子父亲解释:“你拿到的钱,父母还要送出去一样多的钱,甚至送出去的更多……”这场“压岁钱保卫战”最终以男孩的妥协告终。
这样的烦恼并非个例。“以前都是直接存银行,但孩子慢慢长大了,总觉得自己没有参与感,有时候还会闹情绪。”
一个坚决不上交,一个强行要帮忙保管。寒假里,这样的家庭争吵屡屡上演,甚至被网友们调侃为一场压岁钱引发的“亲情危机”。
二
那么,压岁钱到底应该归谁保管,由谁来支配呢?
在法律意义上,压岁钱属于赠与行为,所有权确实归孩子。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提高,压岁钱的数额也水涨船高。有的孩子过年能“收入”数万元。显然,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尚不具备合理支配这笔“巨款”的能力,可能导致充值游戏、购买卡片盲盒、一掷千金打赏主播等节后乱花钱现象。
因此,大多数家庭会选择:“把你的压岁钱交给妈妈,我帮你存着,回头给你用。”
但是,与其担心孩子乱花钱,一味没收、占有,不如合理引导孩子把钱花在有价值的地方。
如何做到既不用父母帮忙保管,又能引导孩子合理使用这笔“巨款”,借此培养孩子的财商呢?
有些家长与孩子约定好,将压岁钱用于兴趣班、买文具、旅行等开销;有的家长则选择让孩子支配一部分压岁钱,与孩子共同制定“心愿清单”,适度消费;还有一些家长利用压岁钱培养孩子的安全消费意识。
比如,浙江的丁先生就和儿子约定好,用压岁钱尝试理财。而这个想法则是源于孩子在预习功课时看到了关于存款利率的内容。丁先生和妻子支持孩子的想法,与他一起对比各家存款利息并计算。亲子一起参与,将管理压岁钱变成一个有趣的理财探索项目。
三
这种让压岁钱“活”起来的实践还有很多。有的家长以家庭现金零存整取的方式,让孩子了解金钱,培养财务自我管理能力。
有的家长将压岁钱用于研学旅游,让孩子在旅途中增长见识;还有学校开展“合理使用压岁钱”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可见,“用压岁钱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规划意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已成为很多家长的共识。
这一目标不仅让孩子懂得了长辈挣钱不易,学会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自觉抵制浪费陋习,更有助于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提高自理自律的意识与能力,勤俭节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从开设独立账户到公益行动,从校园教育到研学旅游,实践表明,压岁钱管理的核心,是让孩子在尊重与引导中学会责任与感恩。压岁钱不是“甜蜜负担”,而是成长的礼物。压岁钱背后,是长辈的祝福,更是教育的契机。
新学期,愿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适合的方式,让孩子在“钱途”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李莹莹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日前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伴随着近期新课标的发布、“新高考”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融入“三新”理念,推进课堂变革,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