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变“刚需”,新文科这样破局
发布时间:2025-07-09 16:41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李莹莹 A+A-
-分享-

  高考成绩已经发布,接下来,如何选报合适的专业成了考生和家长们新的焦虑点。特别是文科考生,在网上“文科无用论”的喧嚣声中,内心满是徘徊:文科究竟还能不能坚持学下去?又该如何抉择?

图源:摄图网

困局背后

  近年来,关于文科式微的言论甚嚣尘上。公开数据显示,2019至2022年期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专业总数达到1422个,这一现象折射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深层变革。

  这种结构性变革投射到就业市场,呈现出的寒意更加直观。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43.9%,offer获得率低于理工类、经管类,起薪也低于工科生。

  其实,出现文科危机的调调,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从20世纪9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实用主义口号,到如今“文科无用论”的周期性回潮,市场导向的价值观始终在挤压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人工智能专业月薪过万的数据不断刷屏;县级中学历史教师岗成百上千人在“卷”……这样的鲜明对比,不禁让人疑问,文科真的走了下坡路吗?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文科教育又该如何破局?

打开缺口的新赛道

  理工类人才缺口固然存在,那文科领域就人才饱和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文科在某些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文物行业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

  《华商报》于2024年5月30日曾报道称,2023年陕西全省文物系统各类从业人员157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43人。机构设置和实际人员编制数量均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具有文物考古、历史和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业务人员严重缺乏,“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长期存在”。

  同样作为文物大省的山东、山西等省也存在类似基层文物工作专业人才紧缺情况。

  于是,一个“新文科”专业——文物全科应运而生。

  文物全科人才招生政策为文科开辟了新赛道。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之所以引起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双编护航”机制——“入学带编”“毕业带编”。

  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班学生在进行文物保护修复实习 / 图源:山西大学

  以《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为例,文物全科人才每年培养数量根据文物工作实际人才需求、文保事业单位空编情况确定,每年培养上限60名,5年时间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重点向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毕业后直接进入本省的市县区级事业单位工作不少于5年。该培养计划主要依托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定向培养。

  山东文物全科人才政策,在去年就引发了广大考生的关注。

  这一政策创新构建了“人才培养-文化守护-个人发展”的三维共生体系:定向招生破解入口难题,编制保障消除就业焦虑,精准培养对接基层需求。

  另外,其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非常实用,强调实践能力,让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基层工作。这套组合拳,将个人发展、家庭关切与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新文科突围

  不只是文物全科,事实上,文科的转型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新文科”的探索。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并构建了以“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建设模式。

  为此,全国高校在实践中,以交叉融合、技术赋能等为学生打造可触可感的未来路径。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设立应急管理、跨媒体艺术等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专业,开展“法学+英语”“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新文科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学校获批4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文科专业占比达70%。

  又如,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上线“AI才”教育教学专有大模型,这是教育专有大模型在新文科领域实施应用的首次大胆尝试,致力于解决新文科建设的难题。

  这些实践也印证了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是否定人文价值,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学科交叉,让文科人才具备更立体的竞争力。比如文物全科人才,既需要有研读历史文献的学术功底,也需掌握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档等技术手段,本质上是“人文素养+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考生和家长们而言,填报志愿时,不要只盯着网上流行的所谓“热门”和“冷门”专业来判断报考专业的价值。殊不知,时代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专业的格局,新文科改革,正在将被忽视的“冷门专业”重新定义为“文化刚需”,让它们重新释放魅力。

作者:李莹莹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 ...

07-09 11:16中国教育报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

07-09 16:35“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大学宿舍,如何安放个性与集体?

宿舍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07-09 16:29“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