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临近,某高校学生公寓一条“仅允许同性家长进入宿舍楼”的迎新规定引发热议。根据该校的《关于家长在迎新期间进宿舍楼的建议》,新生报到期间,允许同性家长在指定时间段进入宿舍协助搬运行李及整理宿舍,家长须即进即出不得在寝室内停留。异性家长则被禁止入内,如有特殊情况需联系工作人员处理。
对此,网上评论分歧明显,有人支持这一规定,认为高校这样做“没毛病”;也有人指出,此举显得不近人情,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搬运大件行李的实际困难,质疑措施是否过于“一刀切”。
面对质疑声,该校公寓工作人员在回应时称,宿舍楼下已配备小推车,方便学生搬运行李,且该规定是按学校统一安排执行。然而,小推车虽能提供帮助,但面对庞大的使用需求、楼层高、行李多时,仍显杯水车薪。
某高校“禁止异性家长进入宿舍楼”的迎新规定 / 图源:网络
一
宿舍是学生的生活起居场所,属于具有私密性的公共空间。“异性止步”本是大学生宿舍楼常见的标语。从管理逻辑看,宿舍楼禁止异性家长进入并无不妥,这既是为了维护学生宿舍管理秩序,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一方面,秋季开学,很多城市气温仍较高,不少学生在宿舍的穿着相对清凉,异性家长陪同孩子进宿舍,稍不注意可能造成尴尬局面,甚至有可能造成室友隐私泄露。禁止异性家长进入宿舍也是出于保护学生隐私的考量。
另一方面,迎新期间家长集中涌入,宿舍楼内人员密度骤增,若不加以限制,极易出现通道堵塞、物品丢失等问题。因此,明确性别准入规则,能大大降低管理难度。
然而,规定忽略了个体差异和特殊家庭。有的是妈妈送儿子入学,面对沉重行李无力搬运;有的是爸爸陪女儿报到,却因性别限制无法帮忙整理床铺。这些未被纳入预案的场景,让规定在执行中显得生硬。
大学新生报到现场 / 图源:网络
二
近年来,为了锻炼大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一直呼吁、倡导大一新生单独报到入学,有的高校规定学生家长入校需要提前预约,有的明确要求,陪同新生入校的家长只能旁观孩子独自办理报到入学手续,不能出手协助。
从家庭角度看,家长送新生入学的意义远超“搬行李”,它承载了对孩子开启新生活的陪伴与期许,被很多家庭视为一种必要的成长仪式感——既想帮孩子减轻初入校园的局促,也渴望亲眼看看孩子未来几年的生活环境。而生硬的性别限制,可能让这份情感需求落空。
因此,新生宿舍是否禁止异性家长进入,高校不能只考虑自身管理便利性,也需要讲究人性化,兼顾学生入学的实际需求。是否禁止新生宿舍异性家长进入,不仅要事先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听取学生的真实声音,更要多提供一些精细化服务,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入学方便需要,而非简单的“一禁了之”。
图源:豆包AI
三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管理规定不仅是行为准则,更应传递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
面对宿舍准入争议,学校可以提前进行调研,了解新生家庭构成、行李情况等。针对特殊家庭,还可以制定灵活预案,比如设立“临时协助通道”,安排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帮异性家长传递、搬运行李。
还可以在迎新现场增设咨询点,及时解答疑问、处理特殊情况。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小推车数量、安排志愿者在宿舍楼下待命,用更完善的服务弥补规定可能带来的不便。
另外,还需要细化异性家长进入新生宿舍的具体情形。比如,在只有异性家长陪同孩子入学报到的情况下,若学生行李较为沉重,可允许家长进行协助,但应约束异性家长进入宿舍的言行举止,限制异性家长进入宿舍的时长,不可长久逗留。高校应安排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异性家长进入宿舍楼前进行告知,并提醒异性家长及时下楼。
学生公寓应为不能进入新生宿舍的异性家长提供等候休息等便利服务。可在宿舍楼下设置家长休息区,提供充电、热水、遮阳伞、桌椅板凳等,方便家长等候整理内务的孩子。
高校应引导学生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新生开学期间,不仅要提醒学生在宿舍穿着避免过于暴露,也要提醒新生在异性家长陪同进入宿舍时先敲门,室友允许后方可进入房间。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唯有既守住“保护隐私、保障秩序”的底线,又兼顾“个体需求、情感关怀”的细节,才能让迎新季成为新生大学生活温暖的起点。
作者:何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