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更加意识到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教育中的深远意义。我省教育系统以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系统性的育人实践,推动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在广大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焕发光彩——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来不是简单化、生硬式的灌输,而应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实现心灵层面的浸润和价值观念的深层塑造。在博兴县博奥学校,学生通过VR技术“亲历”烽火岁月;泰安革命史展览馆借助模拟场景重现抗战历程;曲阜师范大学的师生则以数字化手段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这些技术方法打破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时空与媒介的限制,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中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的立体体验。
与此同时,我省多地推出原创文艺作品,使抗战叙事更加贴近心灵。济南市教育系统打造的影片《校歌》,以1937年济南沦陷后的正谊中学真实事件为蓝本,再现了师生以校歌为暗号抗击日寇的事迹;潍坊广文中学创排舞台剧《向和而行》,依托校内乐道院集中营旧址,通过四幕史诗诠释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堂堂流动的思政课,让抗战精神随旋律和剧情悄然住进孩子们的心田。
而真正让精神实现代际传递的,是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山东多地学校跳出课堂局限,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童心寻迹·薪火相传”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现场、走近人物榜样。当临沂金盾小学的学生亲眼见到96岁的沂蒙老兵全成远,亲耳聆听他讲述烽火岁月的革命经历,抗战精神就不再是书本中抽象的名词,而成为可敬、可触、可延续的精神血脉。济南历城二中女子足球队则以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夺冠的拼搏经历,诠释了“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当代契合。这些真实、生动的实践,建立起青少年与历史之间的情感联结,促成价值内化和行动自觉。
在课程与机制层面,我省强调全方位融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育人全环节。全省坚持“一校一品”策略,推动每所学校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青岛市推出“红蓝双色课程”,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与蓝色海洋教育有机结合;威海市环翠区构建“革命传统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创新“情景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模式,实现思政引领与多学科渗透协同推进。这些做法有效避免了爱国主义教育沦为临时性、孤岛式的活动,而是将其深植于教育的肌理之中,成为支撑学生成长的底色力量。
更值得肯定的是,我省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整省实验区,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机制。通过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通、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推动抗战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课外实践、家庭生活与社会场域。在这一多维合力机制下,家国情怀如细流般自然流淌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先辈的抗战事迹与精神为他们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
纵观我省的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绝不是对历史简单地复刻与重复,而应是一场创造性的转化。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尊重历史真实,也理解时代特征;既用好传统资源,也敢于采用新技术、新语言、新场景。真正的传承,是让精神价值与当代青少年的认知习惯、情感结构和社会环境实现“同频共振”,使其自愿接受、自觉认同、自主践行。
站在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省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形式上持续创新,在载体上不断丰富,在路径上积极拓宽。只有让历史与现实相连、技术与教育相融、实践与理论结合,抗战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代际传递,成为推动新一代坚定前行、担当使命的重要力量。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山东以教育创新传递精神火炬的实践,不仅照亮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而且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待这样的探索继续深化,让抗战精神在每一代青少年心中扎根、开花,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持续闪耀。
作者:王骄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