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初临,新学期的钟声在神州大地悠然响起。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厚重历史节点与开学季的相遇,绝非偶然的时间重叠,而是一次深沉的历史叩问与时代召唤。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田,照亮其前行的道路,塑造其挺拔的灵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存亡绝续关头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其内涵深邃如海,磅礴如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无数英雄儿女“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铮铮铁骨,是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无言大爱;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是八百壮士的孤军血战,是杨靖宇将军胃中的草根棉絮;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以简陋武器对抗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的惊人勇气,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撑与共同坚守;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坚信“中国不会亡”的钢铁意志……
这精神,超越了战场硝烟,成为中华民族告别百年屈辱、走向伟大复兴征程中最为激昂澎湃的序章,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极致绽放,其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何以仍需强调以此精神“滋养时代新人”?答案深植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与面临的使命任务之中。当下的青少年,成长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沐浴着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光辉,未曾亲历民族的深重危难与战争的残酷洗礼。然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的记忆需要代代相传,精神的火炬绝不能熄灭。
临沂大学校园内的大型浮雕《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军、奋勇参战、全力支前、众志成城的生动画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一路坦途,前进道路上必然充满各种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这要求新时代的青少年,绝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必须从包括抗战历史在内的民族奋斗史中汲取强大的精神钙质,锻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另一方面,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价值观念的交锋交融愈发频繁,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噪声杂音企图歪曲、否定抗战历史,消解崇高、解构英雄。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用真实、深刻、鲜活的历史教育和精神传承,帮助青少年擦亮眼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开学季,是青少年新征程的起点,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宝贵契机。让伟大抗战精神有效滋养时代新人,需力戒简单化、形式化的说教,而应注重“情”“理”“行”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表达。
于“情”处浸润,重在引发共鸣。可通过组织观看珍贵历史影像、聆听抗战老兵口述史、参观抗战纪念馆、诵读抗战家书等活动,让那段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悲欢离合、壮怀激烈。让青年感受到先烈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却因对家国的挚爱而选择非凡,在情感共鸣中自然升腾起对英雄的敬仰、对历史的敬畏。
于“理”处深化,重在明辨是非。要讲清楚抗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全民抗战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深入的学理分析和史实辨析,引导青年深刻理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深刻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了救亡图存的正确方向,深刻感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从而增强历史自信,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言行。
于“行”处落脚,重在知行合一。弘扬抗战精神,最终要落实到青少年的实际行动中。要引导他们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增长才干、锤炼品行的具体行动中去。以实实在在的奋斗,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正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告慰,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好的继承。
八十载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依然震耳欲聋。伟大抗战精神,如同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必将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赋予他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
在新学期的起跑线上,让我们共同聆听这历史的回响,汲取穿越时空的精神伟力,激励广大青年以赤子之心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壮丽篇章,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张桂玲)
作者:张桂玲
编辑:周玉森
审核:孙荣光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