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阳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清廉教育建设
发布时间:2022-08-25 11:03 来源:海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A+A-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烟台海阳市教体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新时代清廉教育建设工作,弘扬清廉教育精神,推进清廉文化建设,引领教育系统形成激浊扬清、崇德尚廉的良好氛围,打造海阳教育系统特色清廉文化品牌。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海阳市教体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创新方式方法,将清廉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把清廉文化建设与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等有机结合,推动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全面构建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深刻把握清廉建设规律,统筹推进宣传倡廉、惩腐强廉、教育醒廉、文化育廉、制度固廉、阵地培廉、家风正廉、监督促廉、压责抓廉、上率下廉“十廉工程”,把推进“十廉工程”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建立重点任务台账,结合实际细化工作安排、量化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措施、强化考核奖惩,通过正向激励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反向惩戒形成创先争优意识,积极开展新时代清廉文化建设活动,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二、抓住关键契机,落实新时代清廉教育各项要求

海阳市教体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新时代清廉教育活动,以“做清正廉洁干部,创群众满意机关”为主题,开展清廉机关建设。着力优化干部队伍作风,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倒逼全市教育系统各项重点工作提质增效,高标准完成每年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引领作用,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力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弛而不息纠治“四风”;强化日常监督,建立健全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形象。

海阳市教体局进一步加强指导,纵深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各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建设理念,完善以学校章程为基础的依法依规治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小微权力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深化学校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各学校根据清廉教育目标,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编制学校清廉教育计划、清廉教育实施方案,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集中或者分散的方式,合理安排清廉教育课程,广泛宣传清廉文化,传播廉政知识,引领干部清廉从政、教师清廉从教、学生清廉修身、家长清廉从业,有效推动清廉教育工作落实。

三、强化条件保障,提升新时代清廉教育实施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要求各学校切实担负起清廉教育建设主体责任,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建立清廉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履行好组织者、推动者、执行者的职责。二是广泛宣传引导。推动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广泛参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廉洁自律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新时代清廉教育建设工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廉洁文化教育专长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开设清廉教育课程,努力做到学科教学渗廉、校本课程授廉。四是严格督导考核。将清廉教育纳入学校考核内容,把学校师生落实清廉教育情况,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四、巩固建设成果,打造清廉建设标杆城市教育品牌

开展新时代清廉教育活动以来,2022年2月海阳市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开展新时代廉洁自律教育的实施意见》,6月组织全市学校进行了清廉教育优质课评选,打造了一批精品清廉教育示范课,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月印发了《海阳市教育系统清廉教育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深入开展新时代清廉教育建设工作。

海阳市教体局在清廉教育建设中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清廉教育实施模式,认真挖掘、培育、梳理教育系统清廉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清廉文化载体,深入拓展清廉文化阵地,推动清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清廉教育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海阳市教育系统以清廉机关、清廉学校为建设重心,统筹推进“十廉工程”,深入开展清廉教育建设,全面巩固建设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中小学清廉教育示范学校和清廉教育先进个人,并重点打造教育队伍“新时代品质教育·清廉润德”以及教育机构“新时代品质教育·清廉育人”廉洁文化品牌,为实现清廉建设“海阳样本”目标贡献教育力量。

下一步,海阳市教体局将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清廉教育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抓手,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面”开展教育系统新时代清廉教育建设,着力营造公平优质、清廉正气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为推动海阳市新时代品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的纪律作风保障。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