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学校历史积淀和学科特色,以建设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为契机,探索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海味”文化育人模式,持续强化思想和价值引领,切实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一、强化“海味”内容建设,提升育人引领力
学校坚持制作有深度、有温度的原创性网络思政作品,与青年大学生实现文化共鸣、价值认同、情感联结的多维交互,用有趣有料的“海味”内容,提升育人引领力。
挖掘红色资源,厚植爱国情怀。以红色校史赋能思政教育,全景式、沉浸式开展“爱党爱国爱校”教育,推出《中国海大,梦开始的地方!》《海大故事分享会之海大的红色记忆》等一系列质量高、思想正、形式活的网络思政作品,将校史蕴含的红色文化故事化和可视化,充分展示校史的历史魅力、文化魅力,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海大故事,坚定蓝色信念。充分展现学校在推动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全方位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讲深讲好海大故事,激发青年大学生矢志蔚蓝、报效祖国、铸就蓝色梦想的使命感。
培育文化品牌,弘扬主流价值。面向新青年、把握新潮流,聚焦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栏目《海大文化小客厅》,以现场访谈、对谈等形式,挖掘和宣传学人思想、学术贡献和校园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之道、学术之美。
二、聚合“海味”育人资源,打造育人共同体
中国海洋大学坚持校内主体,借力校外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凝聚联盟育人资源,探索“破圈”育人模式,积极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
构建矩阵,优化育人路径。结合新媒体分众化、个性化传播特点,构建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建立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官微为主的校园育人联合体,共同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立体化网络育人阵地,形成“内容+思政+服务”多功能育人枢纽,提升网络思政能级。
搭建平台,孵化育人基地。选取校内6家单位作为学校首批融媒体创新创作基地,逐步培育成为校园主流网络舆论的引领平台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孵化平台,保障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搭建“一核多支点”的育人阵地架构。
聚合资源,扩展育人边界。学校与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牵头,联合多家涉海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海洋文化新媒体联盟,以制作丰富的海洋文化新媒体内容为抓手,在世界海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联动宣传,面向社会讲好海洋故事、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
三、培育“海味”文化符号,探索育人新范式
学校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不断创新育人载体,通过培育特色文化符号,主动融入青年大学生朋友圈,让育人工作“活”起来、“火”起来。
推出虚拟代言人,形成身份认同感。推出官微卡通代言人“小海”,设计“小海”专属表情包,通过“网言网语”“网文网理”构建情感共同体,嵌入青年大学生话语体系,融入青年大学生话语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打造手绘漫画短剧,强化场景代入感。精准把握青年大学生阅读喜好,开设特色栏目“小海日记”,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文明校园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创作主题,将“大主题”转换为“小故事”,推出手绘漫画短剧,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阅读获得感。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式。建立“海大园廿四节气”专栏,通过“短视频+诗画集+是日诗”多维展现形式,将节气文化注入视频之中,将节气特点融入美图之中,将传统习俗渗入美文之中,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编辑:王骄
审核: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