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山东体育学院结合体育办学特色,深挖体育资源,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积极打造浸润式“思政+体育”育人模式。
一、上下协同发力,筑牢“主阵地”
一是完善“大格局”。学校成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二级学院落实推进、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工作大格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深挖体育思政元素,推进以体育人,以体化人,推动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中国女排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引领全体师生做体育强国建设的排头兵、贡献者。二是汇聚“大合力”。结合体育学学科特色,制定《体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成立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组织撰写16个专业、48门课程的思政指南,推动形成课程思政“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大教学”。学校联合省体育局在全国首建“山东省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开设“山东省运动队思政金课”,14位教师深入20多支运动队授课近百次,《中国体育报》和多家省级媒体报道20余次。思政课教师通过对省优秀运动员的访谈和交流,发掘了更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实例,丰富了教材案例,强化了思政教师对体育的再认识,增强了对体育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反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还通过“体育冠军进课堂”等方式,面对面向学生讲述顽强拼搏的励志故事,取得良好成效。
二、推动体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拓宽“主渠道”
学校建设齐鲁体育文化博物馆、“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齐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体育史志研究院、红色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平台,获批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文化研究和传承创新工作。与省电视台联合制作《齐鲁体育文化记忆》系列节目,挖掘并弘扬齐鲁大地上的特色体育非遗文化、地方民俗风情,促进齐鲁各地体育文化的参与、交流、分享和互动,同时为各地的民间体育高手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红色云展厅”等途径,围绕传承红色体育基因、弘扬红色体育文化开展系列活动,积极传播红色体育理念,讲述红色体育故事,弘扬体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两批师生赴京参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受到中宣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师生们用一场场精彩演出,体验了一堂堂生动的思政大课。
三、推动体育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用好“大课堂”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创建“训科医教培”五位一体奥训基地,服务了国家举重队等8支国家队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前的长期驻训,2023年继续承担杭州亚运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等重大赛事部分项目的组队参赛备战工作。学校创办SCBA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2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赛事,每年支持一大批师生参与全国各类体育比赛项目,让学生通过比赛获得成长和收获。2022年,近300名师生参与第25届省运会和第11届省残运会志愿服务和执裁工作并获表彰,学校被评为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利用暑假等时间,组建大学生实践团队,让学生走进基层、走进乡村、走进革命老区,充分发挥所学所长,开展体育支教、科学健身、体质监测以及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动,在服务社会的火热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去年,学校学生在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共获国家级奖12项、省级奖11项,13名学生成为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6个项目入选体育总局2022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
四、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建强“主力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不断充实思政课师资队伍,配齐建强了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名家讲座、专题培训、专业研讨、比赛观摩、经验分享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研讨活动,在校报开设“思政先声”栏目,举办“思政+体育”学术论坛,激励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定期举办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支持参加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引导教师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提升铸魂育人的能力水平,带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学校还制定完善“教学科研训练”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立项“教学科研训练”创新团队20个,获省级思政教学比赛奖项、示范案例4项。
作者:王洪利
编辑:王煜玲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