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心”微课(一)| 开学了,这样对话沟通,让孩子更安心返校!
发布时间:2020-05-25 16:50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A+A-
-分享-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超长假期待机,全省学校返校复学陆续开展,但经过长时间的“家里蹲”生活,学生心理状况也不容忽视。为此,山东教育社特别策划“复学‘心’微课”系列栏目,就学生如何在返校后调整好心态、适应疫情尚未完全解除下的校园生活,邀请一线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专家带大家一起解读学习。

第一课: 这样对话沟通,让孩子更安心返校 

开学了,为了让初三的儿子做好心理准备,妈妈要做一个善意的提醒。下面是妈妈和儿子的一段对话。

妈妈:快要开学了,你能准备好吗?

儿子:能。

妈妈:在学校和在家可不一样,到时候你不要有这样那样的麻烦,有麻烦也别给我打电话啊。

儿子:我没有麻烦。

看这段对话,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提醒儿子开学和在家不一样,想让儿子做好心理准备,以便迎接未知的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表达却是糟糕的,让儿子接受到的不是关心,暖心,而是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所以,这个对话不但不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不能给予到孩子力量和鼓舞,还可能破坏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句“快要开学了,你能准备好吧?”

这一句透出了妈妈内心深处的不安,充分体现了妈妈的担心。儿子体验到的是妈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

同时这是个封闭式问话,孩子只能回答“能”或者“不能”,一般情况,孩子会说“能”,但在未知面前又加上妈妈的担心,孩子也开始怀疑自己,回答往往是没有力量的。

第二句“在学校和在家可不一样,到时候你不要有这样那样的麻烦,有麻烦也别给我打电话啊。”

这一句,妈妈先替孩子做了预设,预设儿子会遇到麻烦,接着又给了一个威胁,让儿子感到往前走有危险,往后退没人管。好凉啊!让孩子产生畏惧感,破坏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沟通,换一种说法来看看。

妈妈:快要开学了,马上就要回到学校了,你感觉怎么样呢?

儿子:没什么啊!

妈妈:学校毕竟不同于家,好久没住学校了,假如遇到些不适应的事情,你准备怎么办呢?

儿子:没什么不适应,就是有,我也会有办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

这样的对话,感觉不一样了吧?

这样的沟通,让孩子感到的是尊重和信任,同时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处理预案。达到了妈妈要提醒的目的,培养了孩子主动思考,未雨绸缪,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种沟通方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沟通中尽量用开放式提问而不用封闭式提问。

前一种沟通方式用的是封闭式提问,是个选择题,孩子只能回答妈妈的问题“能”或者“不能”,而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也就谈不上自己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孩子是被动的。

后一种沟通方式用的是开放式提问,妈妈没有给出可选答案,主要是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孩子思考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孩子是主动的。

2.作为父母,凡事要跟在孩子后面,而不要走在孩子前头。

前一种沟通中,妈妈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走在孩子的前面,替儿子想好了所有的可能。

后一种沟通中,妈妈跟在孩子的后面,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然后再去引导。

沟通是个大学问,不会说话,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拒绝沟通,那就更谈不上教育了。

聪明的父母要学会和孩子说话,父母会说孩子才爱听。

附:作者介绍

李百芹,笔名舒悦,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山东教育》“心理奇点探索”专栏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潍坊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六届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中国代表团发言嘉宾。

26年教学生涯中,李百芹一直在教育教学一线,致力于青少年学习动力、潜能开发、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讲座听众达几百万人;接待家长、学生个体咨询5000多人次。

完成国家立项课题8项,发表文章100多篇。著作有《走出心灵的黑洞》《牵手,陪你去高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策略和艺术》。所做的奇点心理学研究,得到业界高度认可。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