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近尾,各地中小学基本都开学了,学生们回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美丽校园。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孩子返校复学犹如“神兽”归笼,皆大欢喜,似乎把孩子送回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不然。“神兽”归笼只是第一步,归笼之后,“神兽”安神,步入正轨,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才是目的。今天的“复学‘心’微课”,就为大家梳理了“疫情综合征”造成的学生返校后容易出现的8种心理问题,师生和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注意预防疏导。
返校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
1. 生活节奏的迅速转变带来不适应
一位主管教学的校长说,开学第一天,学生们都很遵守纪律,但是一个个看上去都没精打采,似乎很疲惫。
这应该是开学伊始的场景。
经历了这么长的特殊假期,期待着返回校园的学生们,回校后遵守学校纪律,充分说明他们内心有着向上的要求,非常希望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但是身体有自己的节律,有对生活规律的记忆,个性鲜明的生物钟不是理论上说变就能变的,它需要时间。住校的学生还有饮食的变化,消化系统对食物摄入的时间和种类的记忆也要改写。学生们还要经过一段身体上的不适应期,他们要努力去调整自己,让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与学校的生活节奏同频共振,整个身心都回到学校生活的模式,让生活协调轻松。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在家严格遵照学校作息时间学习的孩子来说,适应要快一些,但是对于在家比较散漫的孩子来说,可能就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并承受相对大的心理压力。
2. 由松散舒适到纪律严明的转换需要时间
网课期间,老师们经常感到很无奈,说,有的学生穿着睡衣上课;有的学生上课打卡之后再回到床上睡一觉;有的学生不断离开书桌去客厅拿水果、小零食等;甚至有的学生开着老师讲课的视频,却在看抖音和快手,或者和同学聊天。
家本来是休息的驿站,是温暖的港湾,舒适松散。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会很低。虽然是在学习,但是他们会禁不住舒适的诱惑,因为家没有对行为的约束措施,缺少了这个监管的外力,即使对学习很看重的孩子,往往也不能自觉地保持在学校的严谨,更何况有些孩子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兴趣和较高的要求。所以,整个疫情期间的学习基本上都是相对自由的松散状态。学校则不同。学校有着严明的纪律和清清楚楚的规章制度,对孩子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并有严明的奖惩制度。时间安排具体到分秒,一分钟可能造成迟到;卫生要求落实到每一片纸屑,乱扔一个纸团就可能被检查扣分;上课具体到每一个提问,练习细致到每一个题目、每一个汉字、每一个单词。一举一动都在班主任的视线之内,任何行为都躲不过角角落落的监控。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理,学生们从学校回到家中,由纪律严明到松散舒适,易;相反,从家返回学校,由舒适松散到纪律严明,难。稍有不慎,便会触碰到纪律的网,遭受到各种相应的惩罚。为了遵守纪律,减少麻烦,他们必须努力克制,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努力改变在家行动随意的习惯。这份克制和坚持,需要他们付出相当大的心理能量。
3. 学业任务的显性呈现带来压力
有位老师很伤心地说,上网课后期,他们班按时交作业的人数经常是零,即使三令五申,他们仍岿然不动。他感觉孩子们在家学习的状态简直就是拖不动了。还有一位七年级的班主任说,他们班考试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但是这次考试之后,经调查,85%的学生承认自己翻书了、搜答案了。他很无语。
学生在家学习,缺少老师的监督,天性贪玩儿很容易战胜了自我约束。不完成学习任务,不按时交作业等等省劲偷懒的行为都会出现。虽然管不住自己偷懒了,但他们并不愿意面对考试成绩的惨不忍睹,于是考试抄答案也经常发生。可是回到学校,老师当面上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学习任务非常清楚,且有针对性地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做到什么程度,老师随时检查,随时公布,随时耳提面命。不但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有老师的密切监督,孩子们不得不老老实实面对学习任务,并努力完成。
因为不能偷懒,学习任务就会变得格外繁重,因为有了老师的监督,孩子们自然会感受到被限制的不舒服。不但要应付繁重的学习,还要分一部分心理能量对抗被约束带来的不愉快,孩子们的确不容易,对于学习困难和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尤为艰难。
4. 害怕回到真人世界与真人交往
有位妈妈说,要复学了,女儿拒绝返校,说自己没有朋友,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回到学校受不了那份孤独。
这恐怕不是少数孩子的诉说,惧怕真人世界的人际交往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通病。网络使人不再孤独,网络又把人变得真正孤独。
网上眼花缭乱的消息足以满足孩子们猎奇的心理,正是这一份所谓的满足,降低了孩子们寻求伙伴的欲望。网络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稀少。居家期间,很多孩子可以一整天自己在家,线上愿意和同学聊聊天就聊几句,不愿意聊就不说话,闷了就玩游戏看视频,他们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在网上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言行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现实中,他们则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获得同伴的认同。他们不只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别人,这对他们来说非常麻烦,很多孩子已经长时间没有人际交往的练习,感到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经常不自觉中就得罪了同学,或者莫名其妙被同学攻击。所以他们会越来越害怕与真人交往,回到必须与真人打交道的学校,对他们来说,是畏惧,是发怵,是很难逾越的困难。
5. 懒散贪玩儿后遗症
4月15号高三返校后,有的学生为了逃避考试,竟然偷偷躲进厕所里,让老师一顿好找。还有很多孩子找出种种理由不想上学,究其原因,是因为拉下功课太多。
这就是贪玩儿后遗症。这些孩子本来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有较高要求的,但是因为疫情期间没有很好地管住自己,懒散或者贪玩儿拉下了功课。他们知道,回到学校,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会暴露无遗,想想后果,不敢面对。成绩好的孩子担心自己名次下降,本来成绩就不够好的孩子,想到上课什么也听不懂,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玩儿完了也后悔了,可是已经无法挽回,又不敢面对,于是他们选择逃避。
6. 手机网络的持续诱惑
疫情期间,因为上网课,手机电脑名正言顺地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对于游戏如饥似渴的孩子,终于可以长时间拥有手机,或明着玩、或偷着玩儿,不论哪种情况,都让孩子们过了把手机瘾。
但是,电子产品不像美食,吃饱了就满足了。其诱惑无止境,往往越玩越上瘾,越小的孩子对游戏越没有抵抗力。如果家长监管不力,疫情期这么长时间居家,足以让孩子对手机产生迷恋,甚至不排除有些孩子会产生网瘾。网瘾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精神类病症,一旦陷入其中,脑神经网络都会发生生理变化。可见电子产品对孩子们的诱惑力有多大。
回到学校后,学校一般不让带手机。
手机是被隔离在校外了,可是手机的诱惑是内化在孩子们心里的。这种诱惑产生强烈的欲望,如隔靴之痒,不搔不快。一般孩子忍受几天就能慢慢接受现实,而对有些较为迷恋的孩子来说,他们则要忍受像戒烟一样被隔绝的痛苦,还有些孩子无法抗拒诱惑,就会想尽千方百计找到手机,或者干脆偷偷带着手机到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因为无法拒绝诱惑,就要面临耽误学习和违反纪律的双重危险。
7. 长时间蜗居身体体质下降
复学第一天,早读。为防止孩子们犯困,老师会要求站着背诵课文,可是不到20分钟,就有孩子体力不支晕倒课堂。网上还有报道,体育课戴口罩导致孩子猝死。
这大概也不是单独口罩惹的祸,即使口罩有罪,与孩子自身体质也不无关系。
可见,孩子们长时间蜗居在家,不锻炼身体,甚至根本都不活动,不出门不晒太阳,饮食睡眠不规律,已经导致体质爆弱。身体状况会对孩子们的适应造成心理影响,身体体质差的孩子,不但会因为身体不舒服难以适应学校生活,更会因为对身体不能掌控,导致心理上没有掌控感,自信心受到损毁。这样,适应就会成为更大的困难。
8. 暂时不适应带来内心焦虑
高三复学第三天,有个孩子哭着到心理咨询中心,说高考越来越近,自己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了,又加上网课期间没学好,本想返校后集中精力拼命学习。没想到,回到学校后天天上课打盹儿,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儿,学习效率非常低,让她十分痛苦。
这是典型的暂时不适应带来的焦虑。
很多学生都有相同的想法,在家稍微放松点,回到学校再好好学。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对学习也有较高的要求。这种打算,理论上似乎也是说的过去的,但是,生活并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实中琐琐碎碎的事情会无情地消磨着他们的理想。前面说的各种不适应,会让他们一时半会儿难以达到自己要求的高度,对学习的高要求,对自己的高期待很难实现。想到但做不到,这种落差会使其心理难以平静,进而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痛苦,产生焦虑。暂时的不适应不要紧,但对这种状况的焦虑会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中,不仅进一步增加了适应的难度,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以上8种心理问题,很多孩子是很难从自身去发现疏导的,这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返校复课的非常时期,对孩子提供更多心理关怀和帮助。下一期“复学‘心’微课”就讲讲家庭、老师和学校应如何系统地帮助学生度过复学复课适应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轨道。
(作者:李百芹,笔名舒悦,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山东教育》“心理奇点探索”专栏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
作者:李百芹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