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杰:光明“碳”路者
发布时间:2024-09-04 14:45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许琳 肖宜辉 A+A-
-分享-

  陈绍杰,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矿山岩石力学、开采沉陷控制与塌陷地治理等方面的教科研工作,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1998年,陈绍杰从河北定州来到山东求学,那时的他或许还没有想到,此后自己会留在山东,扎根山东教育。

  “误打误撞”入行

  “学习采矿纯属误打误撞”,初识煤炭开采源于高考志愿填报。陈绍杰家庭生活贫困,1998年高考时选择了学费较低的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

  将陈绍杰从迷茫中引领出来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在陈绍杰的印象中,宋院士特别喜欢同学生交流,他讲课时面前有个小桌子,每每讲到激动的时候“挥斥方遒”,小桌子渐渐就被推到讲台的边缘,所以只要是宋院士讲课,前排的学生负责往回推桌子就成了课堂上的“标配”。

  “我们很容易就被宋院士的情绪感染了,他说煤炭是流淌的‘乌金’,我们开采的是光明。这句话一直扎根在我的心里。”陈绍杰说。

  后来,陈绍杰师从国家人事部“653工程”首席专家郭惟嘉,走上了矿井特殊开采、开采沉陷控制与环境保护的研究之路。

陈绍杰在调试实验设备。

  “我想尽最大努力反哺教育事业”

  “我是教育的受益者,我想尽最大努力反哺教育事业。”

  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陈绍杰选择了情有独钟的“三尺讲台”。“成长路上,老师们曾经为我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工作条件,点亮了学业和事业上的一盏又一盏‘明灯’。”陈绍杰说。

  他常常把学生看作当年的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够给更多采矿学子带去“光明”。

  在陈绍杰的手机备忘录里,总是记录着哪个学生有什么问题,现在处于什么阶段,需要他做什么。他的手机号码、邮箱也面向全院学生公开,无论多忙,他都会抽空查看学生和家长的消息并认真回复。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给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陈绍杰逼着自己成为“全能”的人,和学生谈得了学术,也聊得了“八卦”。每学期,他都定期进课堂、宿舍、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陈绍杰在学生宿舍与毕业生交流。

  为了激励学生,他出资百万设立“踔厉奖学金”,点燃能源行业学生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陈绍杰相信青年学生身上有无限潜能。他一边温和地“管吃管喝”,一边严格地鞭策,“板起脸”来催促学生全力奔跑。

  为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陈绍杰组建了12个学生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科创竞赛。目前,他指导的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等省部级奖励23项。

  在教学上,陈绍杰更是紧扣实践,常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搬进课堂,将实例教学、模型教学、启发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这种“实战式”教学也深受学生“追捧”。“陈老师把科研应用一线的案例讲给我们,让我们充满了勤学科学知识,学成报国的动力。”采矿专业学生杨福见说。

  同时,陈绍杰还鼓励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专业知识与现场相结合。

  前不久,一个矿山企业遇到双端堵水器检测技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矿区实践的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改进设备构造,升级探测仪表,最终解决了困扰煤矿工人的难题,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这就是陈绍杰的实践课堂,他引导学生在解决企业难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还把学生的创新成果送到企业推介,让成果在一线“活”起来。

  “采矿场就是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战场”

  20年来,陈绍杰一直与矿山打交道,围绕煤炭绿色开采、废旧矿区修复等方向开展研究,创新攻关。

  当脚踏实地做出的成果被企业采用,新的学术观点和思路被行业逐渐认可时,陈绍杰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不能脱离实际,采矿场就是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战场”。

  在山东能源集团岱庄煤矿,为了做好条带煤柱长期性能的监测,陈绍杰曾连续一个月每天中午11点下井安装仪器进行监测,凌晨3点上井,天亮后,再接着与矿上的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方案。

  有一次,他们发现井下某个煤柱附近的数据传输线断了,那个位置就在壁后采空区20多米处,上方几百米厚的顶板随时可能塌下来,但如果放弃这根线,之前的试验数据就全作废了,陈绍杰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陈老师的科研态度令在场师生钦佩,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屈晓感慨到。

陈绍杰在矿井下工作。

  2019年,陈绍杰团队与矿山企业合作制定实施方案,把特殊开采和矿山压力相结合,通过“一边开采一边修复”的新模式,从源头上防控破坏,在过程中控制污染,在采后进行治理和利用,确保在矿山开采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至最小值,实现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了一个个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矿山。

  “我们要让‘乌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美丽的大自然留住。”陈绍杰说。

  近年来,针对我国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陈绍杰带领团队对一些老采矿区的地下岩层进行考察、监测、修复、巩固,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找到了采矿区保持稳定性的最佳方案。

  得益于他的方案,一个个高楼林立的新城拔地而起。其中,就有济南市章丘区。

  早些年吃采煤“资源饭”的章丘区,遗留了大量的破损山体和废弃矿坑。在矿坑填充、矿区恢复等一个个阻碍当地发展的难题面前,陈绍杰带领团队科研人员,依托山东省矿山空区治理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科研攻关,让一个个原本附加值很低的废旧采矿区重现生机。

  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多地推广应用,将2000余亩采煤塌陷地顺利转化为建设用地,建立了多个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示范基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效益。

  现在,陈绍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团队成员聚在一起谈论矿区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矿区添一抹绿色,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作者:许琳 肖宜辉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