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毕业季,需要何种“仪式感”?
发布时间:2025-07-10 16:29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李莹莹 A+A-
-分享-

  7月,毕业生的心情和盛夏一样热烈。对于他们来说,这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告别的终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长对孩子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毕业仪式变得丰富多彩。在充满期待与不舍交织的夏日,全体师生及家长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孩子们人生中重要的学业里程碑,为一个阶段的求学生涯书写庄重而温情的结尾。

  但也有网友发现,一些学校毕业典礼“排场”不小,许多学校“花式整活”,小学也不例外。“仪式感”是拉满了,但究竟能达到何种教育目的,却要打个问号。

图源:摄图网

  不经意间,小学生活悄然远去。不少学校选择用仪式满满的毕业典礼为学生这段人生旅途中最纯真、最美好的回忆画上句号。

  然而,当“仪式感”成为热词,争议便随之而来。

  前些年,不少网友吐槽,为了孩子的毕业典礼,家长要提前一到两个月辛苦陪练;有的学校要求盛装出席,导致孩子们开始相互攀比;还有家长认为,孩子过早地穿上学士服,无法了解其意义;甚至有小学家长晒出毕业账单:全班毕业旅行预算近17万元,毕业写真预算2万余元……毕业季俨然变成了“烧钱季”。

  过度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换来的毕业典礼,真的有必要吗?其实,争议的焦点并未否定仪式本身,而在于仪式的过度形式化。

  “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是对生活中特殊日子的重视。但是“仪式感”不等于形式主义,过度形式化的毕业典礼可能会模糊教育本质,让教育沦为背景板,同时增加师生和家长的负担。

  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202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毕业生代表手捧繁花献礼恩师/图源: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可喜的是,当今,仪式感的价值不再是消耗性的投入,实践正有力地回应这些争议。多所小学的毕业季悄然转向——不再比拼舞台华丽程度,而是聚焦成长深度与情感浓度。

  比如,在枣庄市实验小学的毕业典礼上,没有红毯与礼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用掌心大小的毕业证件照拼成校训“做更幸福的自己”送给学习,每一张都是六年时光的实体切片。

  又如,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六年级学生也迎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毕业典礼。学校将毕业典礼搬进了攀岩场,孩子们把攀岩场作为毕业第一站,在挑战自我高度中完成“勇气认证”,家长群里流传的满是孩子登顶后骄傲的笑脸。

  再如,迎来了首届毕业生的济南金谷德艺小学,学生们选择用画笔绘制《时光密码》长卷,用色彩解码六年的成长轨迹。

  仪式是情感的容器,而非炫耀的载体。这些褪去浮华的仪式里,藏着教育的本真。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毕业典礼除了具有一般仪式性的意义,代表学生圆满完成阶段性的学习,还代表学校通过毕业典礼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仪式感”在学生成长之路上是不可或缺的。

  枣庄市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用毕业证件照拼组成校训“做更幸福的自己”作为礼物,送给学校/图源:枣庄市实验小学

  学校的仪式教育是体现教育目的,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定下来的具有较强仪式感的教育活动形式。仪式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的直接展示,它不仅体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融合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更关注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如何让孩子们的“毕业一课”更加深入人心?对此,很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枣庄实小校长于伟利用“胸怀天下正气”锚定少年精神坐标,为同学们上好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烟台鲁峰小学十周年庆典上,往届学生视频祝福与在校生龙狮表演交织,形成跨代际的传承;济南市槐荫实验小学的毕业生们将旧衣物捐赠给偏远地区孩子,让爱心循环,在感恩成长的朗诵声中完成小学“最后一课”。

  剥离浮华装饰,让孩子成为主角,才是值得推崇的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来说,毕业仪式不仅是一场告别,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它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珍藏情谊,汲取力量,并带着学校、家长和同窗的祝福,勇敢地奔向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

作者:李莹莹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 ...

07-09 11:16中国教育报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

07-09 16:35“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大学宿舍,如何安放个性与集体?

宿舍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07-09 16:29“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