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教 > 悦读 > 正文
美育从感知入手
发布时间:2025-11-26 10:2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耿成义 A+A-
-分享-

  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知识领域的今天,人类自身能够长期葆有的、最富个性和创造的能力,便是感知力。正如传播学者丹·法本所言:“地球上所有的资源中,最珍贵的是人类的感知。”感知,是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在世界进行直接感受与内在体验的能力。它不仅是认知的起点,更是美育发生的原初土壤。

  回溯中国现代美育的发端,无论是蔡元培提倡的“美育代宗教”,还是王国维提出的“美育即情育”,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美育应从情感与感知入手,经由情操的陶冶,最终实现人格的完整。这一理念,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并在新时代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美育浸润,是以感知为门径、以文化为底蕴、以浸润为方法的育人实践。

  美育的本质,是从感官唤醒走向心灵觉悟的历程。它始于“感”,成于“育”。我们通过多感官的协同参与,以视觉所见之美、听觉所闻之韵、触觉所及之质,逐渐构建起对世界的审美认识。而这一过程,不仅是个体性的感受积累,更是一种文化性的感知沉淀。“文化感”,正是人在长期文化浸润中形成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它既是美育的背景,也是美育的结果。

  在当前的美育新实践中,我们越发强调“感知力”的培养与“文化感”的涵育等意义。这不仅是传统美育理念的回归,更是对智能时代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应。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美育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边界,实现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的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沉浸的审美环境。但技术只是路径,真正的美育,仍需回归身体、回归体验、回归人文。

  美育不是单纯的审美教育,它是关乎心灵、情操、素养的“全人”教育。美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感知的唤醒;不是技能的培训,而是文化的浸润。它是源于感知而引发的对心源性美的发现、美的感受、美的认识与美的反映的交互作用,是一个融合感性与理性、个体与文化的整体过程。

  因此,美育的实施,应从多感官体验出发,设计真实、完整、有意义的教育融合方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美,更在生活中体验美、在文化中理解美、在创造中表达美。家校社协同、技术赋能、环境融合,都是美育走向浸润式实践的重要路径。

  美育从感知开始,但它不止于感知。它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情感有温度、思维有深度、精神有高度。当我们学会以全部感官去拥抱世界,以文化心灵去理解存在,这时,我们便真正走进了美育所许诺的那片广阔而明亮的精神天地。

  这是一场从眼睛到心灵、从感受到觉悟的教育。它不需要繁复的理论铺垫,只需我们重新学会看、听、触摸、感受,并在此过程中,成为更有感知力、更有文化意味的人。

耿成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原主任、编审,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鹏/摄

作者:耿成义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一份迟到的“看见”

“老师,对我们家孩子,您得多费心。她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上不开窍……”开学前,一段只有20秒的微信语音,让我记住了这个叫梓 ...

11-07 09:4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柿子为秋天染了一双棉袜子”

 深秋时节,淄博市张店区北苑小学的一堂美术课上传出阵阵欢笑声。该校美术教师孙冉冉正在带领学生体验“柿染”工艺。

11-11 14: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山河映初心 岁月砺匠心——读《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有感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一位才女的诗意人生,更是一段交织着家国情怀、专业坚守 ...

11-18 09:3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