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带着“让边疆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初心,山东潍坊教师孙伟跨越5000公里抵达疏勒县八一中学,开启为期两年的援疆之旅。作为中共党员,他用教育智慧与真挚情怀,在天山南麓的校园里浇灌出民族团结的花朵,留下了与当地师生血脉相连的温暖印记。
丝路课堂育新苗:当齐鲁教研遇见西域沃土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孙伟将山东“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与边疆文化特色深度融合。2023年12月,他执教的援疆教师公开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公开课以“历史情境+问题链”激活课堂,带动本地教师探索互动式教学;他指导的历史剧《凿空者——张骞》从喀什地区一路斩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成为疏勒县中小学戏剧类剧目首次跻身全国舞台的佳绩。“排练时我总记不住台词,孙老师就给我讲山东援疆后浪推前浪的故事——2015年有位张老师带我们学长演了《班超戍边》,2020年李老师带我们拍了《玄奘之路》纪录片。原来我们演的不只是历史,更是山东老师一代一代传给我们的‘星星火炬’。”学生吴凯如是说。
《凿空者——张骞》剧照
教研工作中,他牵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等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与本地教师共同开发《丝路萍踪——重走张骞凿空之旅》校本课程。深夜时分,灯光下常常映照出他们聚精会神对照史料、热烈争论教学细节的身影——孙伟用山东校本课程模板梳理框架,教师热西代姆・安外尔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地理教师王新东在地图上标注驼队水源点,语文教师李朝云为剧本提炼“胡杨精神”的台词,美术老师高玉则描绘东西交融的风情画卷,正是这种跨地域的思想碰撞,使得该课程最终能够参评自治区跨学科主题学习优秀案例。“孙老师总说,课题研究不是写论文,是要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历史。”热西代姆·安外尔回忆道。
孙伟在2023年度东营援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
青蓝结对传薪火:从教学帮扶到科研共同体
作为校长助理兼疏勒县高中历史教研员,孙伟构建“专题培训+结对帮扶+科研引领”的培养体系。他精心为本地教师筹备并开设了《从理论到实践: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案例撰写指南》等5场专业培训,与热西代姆・安外尔等教师结成“青蓝对子”。在打磨优质课时,他带着热西代姆逐字修改教案,最终助力其拿下喀什地区优质课一等奖。
最难忘的是2025年夏夜,为完成《跨学科视角下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栏目的深度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申报书,孙伟与该项目研究团队连续一周加班到凌晨。当课题成功入围上级评选的喜讯传来,项目主持人米日妮萨·阿力普老师满怀感激地捧上一个香气四溢的馕饼,轻声说道:“孙老师,这是我妈妈亲手为您烤制的,她特别想感谢您这位远道而来的山东‘科研导师’。”此刻的办公室里,孙伟老师泡的浓茶与维吾尔族老师带来的馕饼香气交织,成为鲁疆教育交融的生动注脚。在他的引领下,学校教师的科研参与率显著提升,从18%增长至67%,这一跃升反映了教师科研活动的活跃度和科研氛围的改善。
为学生课间辅导
家访路上的书香约定:一位教师与戈壁少年的阅读之约
“同学们要多读书,多学本领,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孙伟与孩子们这样约定。得知小华因家庭困难时,他主动家访并送去《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名著,这让小华深刻体会到:“书籍犹如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拐杖,给予我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记得那本让我至今难忘的《飘》,是孙老师送给我的礼物。扉页上,他写下‘愿你如书中人,永远心怀希望’。这本烫金封面的世界名著,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此后,孙老师又陆续送我许多书籍,从《平凡的世界》里陕北黄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到《史记》中纵横千年的华夏文明,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深深领略到,祖国大地上无处不洋溢着动人的故事,五千年文明的浩荡长河,始终奔腾不息,向前流淌。”学生阿迪莱·玉苏普说道。
他还慷慨解囊,为高二(5)班的同学们自费购置了包括《读者》在内的各类图书,总数达100余册;学生古丽胡玛尔说:“孙老师通过混知漫画引领我们读《史记》时,总说西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家乡原来这么有故事。”“孙老师不仅引导我们热爱阅读,更教会我们如何品味好书。他讲述的内容,远远超越了课本的范畴,还会引领我们仿佛亲身游历山东的泰山、孔庙,将它们比作‘中华文明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学生阿依提拉・图尔荪说。孙老师与孩子们的读书约定,如同一颗颗星光,照亮了他们的成长之路,成为师生情谊的温暖见证。
赠送书刊给当地学生
胡杨树下的未了情:把心安放在第二故乡
2025年6月,当孙伟收拾行李时,抽屉里塞满了学生写的卡片——维吾尔族姑娘苏比努尔的胡杨树漫画、汉族学生安长亮的潍坊风筝贴纸,还有夏静老师赠送的薰衣草养生锤,蔡雪红老师赠送的西域特色花瓶等。孙伟在援疆总结中写道:“疏勒的胡杨树已在我心底扎根,这段旅程不是终点,而是鲁疆教育血脉相连的新起点。”
他在给学校党总支书记陈军亮的信中写道:“援疆工作虽近尾声,但我与八一中学及全校师生结下的情谊,恰似春日初萌的枝叶,正蓄势待发,蓬勃生长。这两年的时光里,校园的一草一木、师生的一言一笑,早已刻入我心底,成为我往后岁月中最珍贵的记忆!今后,我定当以援疆期间的热忱待命,若老师们在课程建设或课题研究中遇到难题,我会倾尽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这份与学校同进步的心意,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我内心不变的承诺!”
从齐鲁到西域,孙伟用700个日夜证明:教育援疆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贴近。当他离开时,带走的是边疆师生的牵挂,留下的是能独当一面的教师队伍、满园书香的孩子,以及胡杨树下那片由鲁疆情谊浇灌的教育沃土。
作者:石亚婷
编辑:周玉森
审核: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