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学+N”推动莱阳市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案例
发布时间:2025-07-17 11:08 来源:莱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A+A-
-分享-

  一、案例背景与理念

  莱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莱阳市军民路155号,多年来,学校秉承“各美其美,让每一朵花儿绚丽绽放”办学理念,以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生活自理、适应社会为育人目标,是为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等多重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随着课程改革和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适应新时代特殊教育要求,积极探索构建“教学+N”三维融合育人体系,努力突破传统特教普特教育壁垒、医教资源分散、实践场景缺失三大瓶颈,为特殊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创新实践做法与亮点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从三个维度找准症结,精准搭脉,对症下药,创新构建 “三维融合·多元赋能”的特教育人体系。在教育维度,学校以教育公平为目标,普特融合,搭建特殊教育多元发展平台;在康复维度,学校以精准干预为抓手,走出医教结合互惠互利的新路子;在发展维度,学校以学生更快更好适应社会为标准,多载体多渠道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融合”,构建全域融合育人新生态。

  一是实现特普融合集团化办学。环境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推进融合教育发展,重点在于推动特殊学生和普通儿童融合,创设融合教育情境。2023年以来,学校积极推进普特共建,实现集团育才。先后与莱阳市西关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实验小学合作成立“特普融合教育集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成特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探索适应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二是积极开发特普融合课程体系。以音体美学科教育和社团活动为切入点,联合打造《融合教育课程指南》,开展融合课程17次,特校参与学生达110余人次。此外,学校针对融合文化营造、融合课程构建、教学方式调整、班级管理、融合活动开发设计等方面与合作单位进行共同研究,有步骤、有目标、系统性地解决融合教育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努力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倾力打造全市普特融合教育高地。

  (二)“教学+医康”,创建精准干预的康复支持服务体系。

  一是医院专家送医入校。自2022年起,特殊教育学校与莱阳市复健医院、妇幼保健院共同研究探讨,签订了《医教融合服务合作协议》。医院定期派专家到校,依据学生身体状况,在认知、感知觉等方面定制康复方案,指导家庭康复。学校还邀请康复专家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实现医校常态化沟通,提升医教结合水平。

  二是学校教师送教上门。学校定期派教师到医院,为接受康复的特殊儿童教授《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科目。教师们巧用教具,以直观手段教学,创设情景,加强互动,锻炼学生语言交往能力。此外,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积极邀请在院康复儿童参与,助力其融入校园,增强社交与适应能力。

  “教育+医康”模式,实现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统一,使二者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医院和学校双主体协同互动,有效提升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特殊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大限度开发特殊儿童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教学+实践”,打造全方位多载体育人新范式。

  因材施教构建生活化校本课程。学校聚焦培智教学质量提升,重视课标要求,开展社会实践与职业劳动实践,依据学生能力及当地文化,制订具生活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生活化校本课程,不断强化教学实践与质量。

  一是就地取材加强师生生活实践。以“我爱我家”为主题,以梨乡美丽自然风光为载体,寓教于景,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围绕活动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带领学生了解家乡景色和文化,认知颜色、形状,乘坐交通工具,梨园劳动……既提升学生感知、观察、交流能力,同时又锻炼劳动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因地制宜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开展“劳动达人”劳动技能系列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采用“认知--模拟--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托校内的洗车坊、餐厅、种植基地、模拟超市、烹饪教室等校园资源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学生在分餐、收拾餐盘、洗车、简单烹饪等劳动中,获得了日常生活、交流等现实生活技能,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三是依学拓景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展多元化“社会课堂”职业实践活动,深度锻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积极与社区企业、机构合作,将课堂延伸至社会职业工作领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扫,进入蔬菜基地采摘,到超市理货,搬运货物,……学生从中检验了劳动能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增加了社会职业生活的体验。社会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就业机会,切实助力他们融入和适应社会。

  三、实施成效

  “教学+N”教育模式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存在环境、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普特校结对,从音体美学科和社团活动切入,共同研究融合教育多方面问题来解决。实践教学缺乏合适的载体和资源。学校整合资源,完善校园的功能室,根据当地文化环境,开发以家乡特色和职业劳动为载体的多样实践活动。改革实施两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自信心显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达标率提升37个百分点,家长满意度达98.6%。教师专业成长迅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名教师在省、市特殊教育相关比赛中获奖。学校获社会更多关注与扶助,得到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可,2024年学校先后被评为莱阳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烟台市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学校。

  四、未来发展规划

  一是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在构建“三维融合·多元赋能”的特教育人体系的基础上,将学校、医院、社会机构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有利趋势,建立莱阳特殊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特殊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继续深化“教学+N”模式,在加强普特融合、医教融合、社区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在“N”上做文章。探索与社会福利工厂、爱心组织、社会福利组织的融合,加强联系,建设区域性特教职教联盟,将日常教育教学与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为他们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加强特教教科研工作。成立莱阳市特殊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以贯彻国务院特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为指引,发挥特校“桥梁”作用,汇聚社会力量,改善教学水平,为特殊儿童营造更好教育环境,制定更具针对性方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依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变化优化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和综合素养,为特殊教育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筑牢人才根基。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济南高新区:家校社协同破解假期育人资源困局

为解决假期看护困难与成长资源匮乏问题,济南高新区推出“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项目(学生组成若干假期活动小组),构建“政府 ...

07-16 15:32济南市高新区教育文体部

青岛“一年四次八课时”家长学校 运行管理机制

近年来,青岛市以落实每学年4次8课时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家长学校运行管理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07-16 15:47青岛市教育局

临沂河东区沂蒙精神引领下的红色德育创新与实践

 临沂市河东区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红色德育体系。该体系以课程、活动、文化为核心,通过学 ...

07-16 16:15临沂市河东区教育和体育局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