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王衍国
新春走基层 | 王衍国:一名高校第一书记的乡村振兴梦
发布时间:2023-01-31 15:4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韩洪烁 A+A-
-分享-

王衍国在村民家走访

春节前,记者走进曲阜市石门山镇韦庄村村民孔宪成的家里,只见鸡鸭鱼肉摆满了桌子。“自从村口有了现代渔业养殖塘,我家一年能增收3万多元。这对俺老两口来说可是不少了。”60多岁的孔宪成说。瞧着乐呵呵的老伴,正在一旁包饺子的姚月娥接过话来:“自从王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变化可大了!灯亮了、路通了、产业项目也建起来了……”

他们口中的“王书记”是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团委书记王衍国。2021年10月,王衍国被选派至曲阜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接过了9个村的乡村振兴担子。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

过去,这9个村皆因种植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微薄,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年龄大一些的村民只能留守家里照顾孩子和种植庄稼,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薄弱村”。

“怎样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王衍国深知,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既要说,又要做,要通过实干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四处串门子、找点子,常常和村民聊天,到地里了解情况,几乎用脚步丈量了9个村的每一寸土地。

很快,这个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第一书记便凭借多年的经济学教育经验,发现了村周边的“宝贝”——仙河花海景区的700余亩水库。

石门山镇河夹店村、义衡庄等都在仙河花海景区旁,一直都有水产养殖的传统,但是过去技术差、规模小、污染重、效益低。王衍国带领村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依托生态绿色水产养殖产业走特色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没技术、没文化,摆弄这么专业的事儿,咱哪会干?”村民们听闻王衍国的想法后,直打退堂鼓。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王衍国找到了有3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村民韦良震,鼓励他带头尝试生态化现代化渔业养殖,并为他联系了山东农业大学渔业养殖专家王雪鹏博士一同解决养殖技术难题,建成了自循环立体生态池。

1月12日清晨,韦良震和工人早早地来到养殖基地忙碌起来,一辆满载鲈鱼、鳜鱼的活鱼运输车从这里开出。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养殖,如今正是收获的好时候。

“如今,我们成立了曲阜市渔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也从开始的养殖延伸到加工、农贸、文旅等方面,实现了周期销售收入200万元,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每年为周边的村庄带来20多万元的集体收益,还吸纳4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韦良震说。

通过王衍国等人的帮扶,目前,自循环立体生态化养殖池已经建成20多个,使更多家庭尝到了养殖产业的甜头,不仅实现了产业收益,而且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游玩,成了实实在在的“聚宝盆”。

这段时间,王衍国比以往更加忙碌。乡村治理的大事小情,特别是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时刻牵动着王衍国的心。创新推出“幸福之家”养老服务,打通了关爱留守老人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实施“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四化”工程;同时,趁着村里外出务工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动员他们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王衍国把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村里。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但能和村里人一起分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再辛苦也值得!”在王衍国看来,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改变乡村环境也不能掉队。进出义衡庄村的主要道路损毁严重,路面坑洼难行,他赶忙筹集资金进行铺路和路面硬化;村里缺乏文化健身设施,他第一时间修建新的文化活动广场……在外地务工的村民孟庆平一年没有返乡,日前回到村里,看到眼前的景象高兴得竖起大拇指。

“以前,有一碗饺子,煮几块肉就是过年;现在,鸡鸭鱼肉,想吃啥就买啥。”家住石门山镇偏午庄村的乔志强聊起好日子,笑得很灿烂。他说,王衍国来村里后,绿化美化亮化、修路、光伏发电、养鱼样样不落地都有了。“今年,王书记鼓励我继续扩大产业链。我现在浑身充满干劲儿,一刻都不想耽搁。”

看到一个个帮扶村变得愈发干净亮堂、充满生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青年成了村里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王衍国打心眼儿里高兴。数据显示,王衍国帮扶的9个村,一年新增产业项目12个,近3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人均年收入比2021年翻了一番多,村集体年收入也实现了翻番式突破。

王衍国说,他的愿望是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融入乡村建设。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他会鼓励引导大学生走进乡村一线,用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乡村振兴建设助力。(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通讯员 韩洪烁)

作者:韩洪烁

编辑:王骄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李静:架起从知识到实践的桥梁

午后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洒在李静身上,她正俯身指导学生做实验,躬身的轮廓与手中的试管等器皿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07-04 10:1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雪域长歌里的教育诗行

当银翼划破云海,祁连山脉的千年雪冠在舷窗外流转如银,我突然懂得何为“教育者的朝圣”。三千米海拔的风裹挟着青稞与酥油的醇香 ...

07-04 16:19山东教育新闻网

西行支教路,山海共情深

2025年6月9日下午,祁连雪山下,望着学生们走进高考考场的背影,我眼眶湿热。一年支教时光如画卷舒展,与学生相处的点滴、 ...

07-04 16:2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