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沂蒙70年,他用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4-03-22 09:16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范宗武 A+A-
-分享-

  原文链接:《坚守沂蒙70年,他用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沂源县实验中学退休教师李振华70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地奉献教育的事迹,之所以感动了几代教育工作者,就在于李振华的事迹体现出一种崇高的境界。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感恩人民、回报人民,这体现出人民教师的本色。

  1953年,17岁的李振华从繁华的南京城来到贫困落后的沂蒙山区,之所以能够在这里深深地扎下根,是沂蒙人民纯朴、善良、尊师的感情打动了他,是沂蒙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舍家奉献的精神感染了他。

  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感恩沂蒙人民、回报沂蒙人民,要为沂蒙人民的后代培养奉献一生的宏愿。而这种感恩人民、回报人民的感情支撑着他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无怨无悔地坚守沂蒙山70年。

  李振华当时所在的韩旺小学集教学、办公、住宿为一体,条件简陋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感恩人民、回报人民是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不竭源泉。

  心中装着人民,人民会把他抬举得很高。人们在沂源县实验中学的校园里为他塑了像,并把这位从南京夫子庙来的老师亲切地称为“蒙山夫子”。

  人民教师人民爱,人民教师爱人民,这是人世间最纯真、最高尚、最感人的爱的互动。

李振华塑像

  爱学生是李振华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他把沂蒙山老百姓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位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全与沂蒙山人民融合在一起。

  从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与自己住在一起,到被乡亲们称为与学生形影不离的“老母鸡”;

  从钻研教书育人业务创新成立“红领巾银行”,到教学质量全县领先;

  从为了不耽误学生升学而未能参加远在江南的父亲的葬礼,到为了工作将年迈的母亲接到沂蒙;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学生,到退休后每月只留够生活之用的500元而将余下的退休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自己打工所得全部资助学生;

  从舍不得买一双皮鞋穿,到为所工作过的三所学校设立扶困奖学基金,70年累计捐款200万元,资助2400名学生……

孩子们与李振华亲如父子,李振华与学生们亲切交谈

  李振华用无私的大爱始终不渝、无怨无悔地回报着人民,也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座高高的丰碑。

  耕耘不辍、诲人不倦,87岁高龄的党员教师李振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炙热情怀回报人民。

  他开设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帮助有思想心结的青少年;

  他牵头成立“五老”志愿者协会,募集助学资金960多万元;

  他联系省内外260多家企业与贫困生结对;

  他开设了“道德讲堂”和“孝德讲堂”义务讲课,还为全国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部队作报告3400多场,听众达百万人次;

  他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名誉校长。

  李振华用自己的身教和言传,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提升着人们的境界,真正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人师”“大先生”,鼓舞着人们回报祖国、回报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

  “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李振华的确做到了心有大我、回报人民,创新乐教、爱生如子,行为世范、以文化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工作生涯中为教育事业奉献不难,难的是退休之后依然始终不渝地奉献教育事业。支撑李振华始终如一、无怨无悔地做到这一点的力量源泉,就是永远感恩人民、回报人民。而这,恰恰是人民教师应有的本色。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范宗武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