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下午4点30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枣庄路小学的放学铃声清脆响起,孩子们抱着足球涌向操场。
绿茵场上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哨子声、球鞋摩擦草皮的沙沙声瞬间交织成一片。奔跑、传球、抢断、射门!一场属于课后时光的“小世界杯”正热火上演。

“左脚接应!注意防守站位!注意配合!”副校长张杰站在场边,目光追随着奔跑的孩子们。他既是管理者,也是教练员。“我们天天搞赛训,日日有比赛。”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这不只是踢球,更是育人。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学会的,是跌倒后爬起的勇气,是输赢之间的坦然。”
他的话音未落,一名小球员在对抗中摔倒后又迅速跃起,转身继续投入比赛。足球教育早已渗透到这所校园每个角落,运动与教育的边界已经消融。在这里,足球早已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而是一本立体的成长教科书。走廊上,一排排定制足球架整齐排列,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编号;操场边,一座名为“足球驿站”的多功能场所内,更衣室、淋浴房、战术讲解室、学习角一应俱全。“我们将足球纳入学校三年规划,通过‘智库+执行’双轮驱动,确保足球教育科学化、长效化。”张杰介绍道。

“我们把足球当作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竞技项目。”学校党委书记宋凯华说,“从一年级起,每个孩子都配备一颗属于自己的足球。我们希望,足球不仅是爱好,更应成为伴随一生、融入生活的习惯。”如今,全校已构建起“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球队、学期有联赛”的常态化机制。6个年级梯队共118人,4支校级代表队60名队员,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12岁的宋昌润是五年级校队主力前锋。此刻,他正反复练习弧线射门,动作专注而有力。“以前爸妈总担心我踢球耽误学习。”他擦了擦汗笑着说,露出腼腆的笑容,“现在他们不仅支持,还常陪我看中超、带我去公园踢球。”转变的背后,是学校创新的“学训双优”模式。体卫艺主任、足球教练方帅伟带着记者走进“足球驿站”的展示区,奖杯奖牌熠熠生辉。“这些不仅是荣誉,更是激励。”他说,“这里不仅是休息站,还是‘移动自习室’。”

队员们训练结束后,可在驿站完成作业、阅读书籍;每晚将作业拍照上传至训练群打卡,由教练检查。“我们和班主任保持密切沟通,悄悄观察课堂表现,一旦发现成绩波动,立刻干预。”方帅伟坦言,“足球不能成为逃避学习的借口,而是激发内驱力的引擎。我们教孩子平衡,教他们自律。”足球更成为联结家校的纽带。每周五是全校“足球日”,师生同赛,笑声不断。更特别的是“爸爸足球赛”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父亲与教师组队对抗,绿茵场上,平日严肃的老师成了“对手”,爸爸们脱下西装,换上球衣,在奔跑中挥洒汗水。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在一次次传球与配合中悄然拉近。“一开始真挺担心孩子踢球耽误学习。”家长李先生坦言,“可后来发现,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反而变强了,作业写得更快,上课更专注。”如今,他已是“足球队家委会”的活跃成员,为球队装备、赛事组织出谋划策,“看着孩子在球场上自信奔跑,我才知道,这球踢得值。”“我们把球队当成一个大家庭。”张杰动情地说。每年毕业季,学校都会为毕业队员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全队和父母共同出席,颁发纪念球衣,播放成长视频。“那一刻,很多孩子都哭了。足球带给他们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情感的归属与成长的仪式感。”今年4月,学校组织千余名师生家长观看职业联赛,创下全国小学生观赛纪录;暑假期间,球队征战多项全国邀请赛并取得市级联赛佳绩。这些经历,正如张杰所言:“足球是载体,通过它,我们教会孩子规则、合作与担当。”

这股“足球热”并非孤例。近年来,山东日照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8所,全市共建成校内足球场地312处,吸纳辖区内标准化场地50余处,满足学生校内外足球运动需要。通过校社共享合作机制,社会场地资源有效补充校园需求,让每一寸绿茵都成为育人的沃土。“足球教育的核心是‘以体育人’。”日照市教育局局长赵利钊认为,“我们不仅要培养会踢球的孩子,更要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夕阳西下,训练接近尾声。小球员们围坐一圈总结得失,稚嫩的脸上既有疲惫更有光芒。他们的身影在绿茵场上拉长,仿佛映射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奔跑中学会坚持,在合作中理解尊重,在规则中走向成熟。张杰望着他们,轻声说:“他们奔跑的样子,就是在追逐最好的自己。”
作者:宋洪飞 王西辉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你好,小智!”“主人,我在呢!今天过得怎么样?要不要一起练习英语?”在日照市科普成果展上,来自莒县的学生张雨馨正向大家 ...
2025年全国成人高考将于10月18日—19日举行。10月13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了《致山东省2025年成人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