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品牌系列”展示传播——青岛大学“红色追寻”系列微记录片
为全面总结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充分展示各地各高校特色品牌,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大型展示传播活动。
今天,随小编一起走近沈福彭、张嗣瀛两位教授,追寻来自青岛大学的红色记忆~
青岛大学“红色追寻”——沈福彭
在青岛大学医学史馆伫立着一尊人体骨架标本,这是遵照我校医学部沈福彭教授遗愿,以其自身骨架制成的标本,沈福彭教授也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沈福彭教授骨架陈列地——青岛大学医学发展史馆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师德涵养基地。
1932年,年轻的沈福彭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飘洋过海,来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大学攻读医学专业。1939年,沈福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日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华大地,国内的抗日形势日益严峻,沈福彭毅然踏上了归国的道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条件十分艰苦,有时候只能一连几个月吃拌莴苣,但沈福彭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1957年,沈福彭被错划为右派,被迫停止了一切医学工作。即便在接受所谓改造的日子里,他从未停止看书学习,甚至帮助他人修改稿子。沈福彭次子沈毅回忆道,“甚至‘文革’结束后,脱离专业岗位多年后的父亲,和别人讨论问题仍然侃侃而谈”。这是沈先生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1982年春节寒假,沈福彭先生突发心脏病仙逝,按照生前留下的遗嘱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医学研究之用。他希望能串成骨架供学生研究之用,他也成为了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继续在他倾心的解剖学岗位上“站岗”,继续以他的崇高品格和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着一代又一代医学生、青大人。
著名散文家秦牧在得知沈先生一生的动人事迹后写下献词:“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摆阵。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医学教授沈福彭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向沈福彭先生学习。
青岛大学“红色追寻”——张嗣瀛
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他成功解决了国产反坦克导弹“红箭—73”脱靶问题,筹备成立了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并带动我校系统科学学科发展壮大。张嗣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爱国、报国、奉献始终是涌动在他生命中的血液,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崇高品德。如今,在青岛大学,张嗣瀛的名字已化作一种精神象征,感召和教育着一代代青年教师和学生。
他殚精竭虑地把心血倾注在年轻人的培养上,在他迄今为止的教学生涯中,已培养了博士后20余人、博士50余人、硕士60余人。其中三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不少人成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和带头人。
1999年的秋天,当他踏入青大校园,他便对迎接他的校领导说:“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是来工作的,我要为青大干点事。”在他来校后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一个研究所、一份学术刊物、一个博士点、一支人才队伍、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在青大诞生了——这就是被大家称颂的张嗣瀛院士的“五年五个一”。
作为一名党员,张嗣瀛深知祖国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 “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这是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
2013年,张嗣瀛被授予青岛市科技最高奖,获奖当天,他将获得的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助困励志奖学金,以奖励家庭困难、学习优秀的在校研究生。
2018年12月4日,青岛大学党委下发《关于开展向张嗣瀛院士学习活动的通知》(青大党字〔2018〕42号),号召全校广大师生学习张嗣瀛院士的先进事迹。
2019年10月4日张嗣瀛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等方式,表达对张嗣瀛院士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
张嗣瀛院士一生艰难与奋斗贯穿始终,理想与热爱常伴左右。炽热的爱国情怀,像血液一样涌动在张嗣瀛的生命里,他勤勤恳恳、默默无声地献身于祖国的科研和学校育人事业,尽心尽力做好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发扬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向全社会传递出了强大的正能量,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学习。(来源:青岛大学)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