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需要缘分的,与人、与事、与物。有的缘分,如人生旅途中疾驰而过的风景,转瞬即逝;有的缘分,却如醇厚的老酒,越陈回味越浓。我,一名幼儿教师,已近知天命之年,与一本刊物——《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就有着隽永难忘的不解之缘。
我的第一篇稿件发表在1995年3月份的《幼教园地》【《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原刊名】上。那时候,编辑部向我们单位约《彩色图版》栏目的部分内容,于是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根据栏目的内容和要求,设计了三组图形游戏,并配以文字说明。完稿之后,领导不太满意,又让我回去重新设计,最后三改其稿,终于过关上交了。之后,我小心翼翼地问领导,这个稿件能发表吗?领导说,不一定呢。后来我在翘首期盼中,终于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一刻我心里激动得无法形容。我手捧着书,一句句地读着,一遍遍地看着,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在梦境中。
发表文章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过去了,说心里话,虽然稿件刊发了,但是毕竟属于图形版面,不是我梦想中那种纯文字的文章。我真正的愿望是看到自己写的论文或者教育笔记之类的变成铅字,那才是我最大的梦想。
于是,我跟领导借来一本《幼教园地》,细心研读,觉得先从教育笔记这类小文章入手,然后买来稿纸,经过反复斟酌,写下了第一篇教育笔记。如果说第一次发表是领导给我的机会,那么这一次与机会无关,只有靠自己的水平了,因此我心中的期盼远远大于第一次。
那段时间,我天天问传达室大爷有没有我的信。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大爷的一次次摇头中,我的信心也一点点消失。稿件能否刊用,三个月之内编辑部是给回复的,三个月后我彻底失望了。
过了一段时间,一位同事也想投稿,我们合作写了一篇教育笔记再次邮寄出去,却依然如石沉大海。之后我和同事分析半天,搞不懂为何没有被录用:是文字不优美?还是题材不新颖?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去资料室翻看以往的《幼教园地》才发现,我之前写的两篇教育笔记,早已经有类似内容发表过了。看来要真正发表一篇文章是需要仔细研究每一期刊物的,写下有创意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冷静下来的我,感觉自己工作不久,缺乏很多教育经验,也需要更多的学习与积累。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工作,积累经验,平时多观察,做好笔记,厚积才能薄发。于是,我把《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当成了一个暂时不联系的朋友,虽然那时不能望其项背,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她”,因为“她”是我前进的动力和追求的梦想。
2001年,《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举行第四届幼教论文比赛,我撰写的论文《在游戏区中培养幼儿合作性的几点尝试》获得一等奖,这让我信心大增。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与积累,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没有经验的幼稚小姑娘了,我决定开始写下这些年教育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我决心拿起笔的时候,却因为一场重大的车祸和家庭的变故,让我的生活一度跌入低谷。消沉不已的我,没有心情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笔端,我再一次与老朋友《山东教育》(幼教园地)擦肩而过。
2009年,从生活的坎坷中一路摸爬滚打出来的我,再次翻开了《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刊物,并决心从此与她相伴。我认真阅读每一期的《山东教育》(幼教园地),我学习到了教育经验的分享、家园互动的妙招、活动方案的设计、童言趣语的率真和真挚感人的一线教师的心语。这些文章篇篇精彩、字字珠玑,犹如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万能钥匙,让我开阔了视野,带领我不断攀登专业的高峰,并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了教育工作中。
同时我也重拾起我的梦想,提起多年未提起的笔,向自己心心念念、久未联系的老朋友——《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发出了第一篇稿件。同年11月,《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刊发了我的文章,从那时起,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向《山东教育》(幼教园地)更多的栏目投稿。
我研究每一个栏目的特点和编者所表达的意愿,汲取前期文章中的精髓,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写成笔记,然后从中提炼出一篇篇精品,怀着对职业的热爱,本着对孩子的负责,载着心中的梦想邮寄出去。渐渐地,我的稿件录用得越来越多,在《经验荟萃》《活动设计》《教育笔记》《幼教人心语》《童年镜像》《百草园》《童言趣语》《卷首篇》这些栏目中,我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
正是《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给我打造了一个锻炼的平台,给了我鼓舞和信心,我开始向全国性的刊物发起了进军,先后在《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今日教育》等幼教杂志发表论文、教育笔记五十余篇。
有同事曾经问我:会写稿子的人是不是只要写一篇就能录用?我断然否定。因为编辑看的是稿件的质量而不是你这个人是谁,作者背后的艰辛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
记得投稿《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卷首篇》栏目的时候,我就屡试不中。《卷首篇》栏目要求文章立意独特、见地分明,有趣味,也有诗意的语言,我非常喜欢。在众多栏目中我虽然发表过不少稿子,却唯独写不出一篇满意的卷首稿件。那段时间我经常琢磨如何立意,怎样构思,写出来的稿件有十多篇,但是一篇未用。我没有气馁,平时更加留意搜集素材,越发仔细研读以往的卷首文章,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8年12月份的《卷首篇》栏目中刊发了我的文章《给窗帘系上蝴蝶结》。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荣耀与成功的背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你不放弃,只要你有一颗奋进执着的心,你终会摘到胜利的果实。
我知道,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是我不懈努力的果实,它凝聚着我辛勤的汗水,同时也凝聚着编辑们对我的鼓励与谆谆教导。记得我写《童年镜像》稿件——《童年的小河》时,当时黄玮老师是这个栏目的编辑,收到稿子后,黄老师主动和我沟通,谈了她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修改意见。她是编辑部第一位主动和我联系的栏目编辑,独到的见解和温和鼓励的话语,给我了很大的信心,让我受益匪浅,这也为我在后来如何写好这类稿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王静老师接任了《童年镜像》栏目的编辑工作。王老师的文笔唯美灵动,她笔下的孩童个个生动传神,篇篇文章妙笔如花。如今与她在《童年镜像》中相遇,更是我的幸事。每一篇稿件王老师都要和我沟通交流,点出文章不足之处,因为这种文章容易写成回忆之类的散文,所以王老师再次重申了创设这个栏目的初衷:要用孩童的眼光和视角来写当年的事情,而不是用大人的口吻进行回忆。当我就稿件的问题与王老师探讨时,王老师不管自己有多忙,每次都不厌其烦。她还特意应我的要求,发了几篇她写的文章让我学习,这让我如鱼得水。在她的一次次耐心指点中,一次次打磨修改下,我的文笔也愈加成熟。2019年12月刊发的《童年镜像》稿件《我的女侠梦》终于得到了王老师的赞赏与很高的评价。那一刻,我竟然有泪涌出,像孩子一样开心不已。
在与编辑的沟通交流中,除了黄老师和王老师接触的最多之外,后来与常瑞芳老师、刘兰娟老师也有了几次稿件上的交流。这些接触与交流,让我感受到了编辑部每一位老师对稿件的精益求精,他们对作者耐心诚恳的态度也让我心生敬意。
当然,一个严谨和谐的编辑部团队缺少不了领头雁——主编的指挥。李海燕和高长明两位主编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除了稿件之外,有几次因为样刊和稿酬的问题,我咨询两位主编,都得到了及时、满意的回复。尤其是高主编,作者反应的问题和看法他总是第一时间及时解决,从来不摆架子,也没有任何高冷的推辞。我只是一位一线幼儿教师,我不懂一个编辑部运作中的繁忙琐碎,但高主编的认真负责和大气担当,让我从一件件小事情中,便可窥见一斑。
我和编辑部的每一位老师都素未谋面,仅限于稿件上的文字或电话沟通,但是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却感受到一种周身的温暖和亲切。“千人之心,则得千人之力”,这样一个和谐向上的硬核队伍,怎么会令读者不敬佩,不热爱呢?
从2009年到现在,十一年的时间,我在全国各种教育报刊发表了九十多篇文章。随着稿件刊发数量的增加,我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不再以发表数量多为荣耀,而是沉下心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质量。就如陆春燕编辑在微信中所说的:你的作品要力求给人带去有意义的、可供借鉴的学习经验。作为执教接近三十年的一线教师,我有着丰富的教育经历,更应该摒弃浮躁的观念,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踏踏实实地挖掘教育的潜在力量,找出教育中的利与弊,总结工作中深刻的经验与教训,真正为了孩子,为了教育,用真实的笔触写下有分量的文章。
从1995年我与《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结缘算起,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我从青涩的少女到如今为人母、为人师的中年女人,一路走来,我不断地进步与成熟。如今半生已过,越发觉得我的内心已经离不开“她”了。《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就像我的启蒙者、我的领路人、我成长中不离不弃的朋友,是我生命中那盏最明亮的指航灯,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中不再迷航,让我前进的脚步不再犹豫。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遇到你是我的缘,我愿意与你缘分永驻,相守一世!
(山东省威海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原君芳)
作者:原君芳
编辑: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