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山东教育 》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17 09:38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朱学芳 A+A-
-分享-

第一次接触《山东教育》(幼教园地),还是上世纪90年代。

幼师职业班毕业后,我便在村子里当起了幼儿教师。那时的幼儿园,被称为“育红班”,在家长眼里,“育红班”就是“看孩子”的地方。只要家中有老人,孩子们大都不入园,因此,园内基本上都是学前一年的大班幼儿。那时,农村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小学化”教育非常普遍,我也好似一名小学教师。

直到我们学区教委统一订购了《幼教园地》〔那时的《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名为《幼教园地》〕,才为我打开了一扇幼教之窗。在那个急需“新知”的年龄,我手捧杂志,如获至宝,一有空闲,便如饥似渴地翻阅,一本书不知翻了多少遍。每到月底,都期盼新刊的到来,那种煎熬与快乐的感觉,犹如等待一位至交好友。

汲取丰富坚实的教学经验,分析生动有趣的活动片段,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制作玩教具,尝试与孩子们一起创编游戏、故事……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在《幼教园地》的引领下迅速转变。

比如,在社会领域“认识邮递员”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具体形象地了解邮递员的服装特征与日常工作,在没有多媒体的当时,我画出了不同时间段邮递员的日常,引导孩子们层层深入地了解邮递员的工作。一个孩子发现邮递员的制服与警察的制服很相似:“老师,那不是警察吗?”我表扬了他的认真观察,并顺势引导,上了一节孩子们兴趣极深的社会认知课“警察与邮递员”。之后,我写成文字邮寄给《幼教园地》编辑部,让我欣喜的是,竟然被录用刊登了。

还有,在儿歌创编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妙语连珠。我把他们的精彩语句摘记下来,整理成一首首诗歌,其中《太阳的被》也被《幼教园地》录用刊登。

农村夏天的夜晚,一村子人都出来围坐在宽敞的场院里乘凉。这里,也是我和孩子们快乐的第二“课堂”。被《幼教园地》录用刊登的《文文和星星》便是我在那时记录整理的一篇小散文。

幼教路上,有《幼教园地》的陪伴、鼓励与引领,我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认知水平逐步提升,教学热情积极高涨。自制玩教具、自编故事、自创体育游戏,还不忘时时练笔……后来,《小猫喵喵历险记》与《星月小朋友的故事》陆续在《幼教报》发表。

短短几年时间,幼儿园从学前班发展到小中大班各年龄段齐全,教育质量得到了领导、家长的认可。但是,由于村委经济发展落后,幼儿园被搬到了一座低矮黑暗的小教室,这让我的情绪一落千丈。在我最低落的这段时间,陪伴在我身边的,依然是我的益友《幼教园地》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细品每一篇佳作,都让我充满工作激情;孩子的一句“老师,我们回家吧”,让我又重燃热情。我记录下《回家》的真实情感,写信邮寄给我的好友《幼教园地》,并被录用刊登。

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每一天,充满了童趣、探索、创新与快乐。在我心里,《幼教园地》已成了我的患难挚友——暖暖情愫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领着我不断向前。编辑部的邮寄地址也在我心中扎了根。曾经有一段“糗事”,有一次,娘让我给远在青岛的姥爷姥姥写信。写完,正准备邮寄出去,姐姐突然侧身看着信封问我:“你这是寄给姥爷的信?”“嗯。”我随口应着,可姐姐却指着信封,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傻老二,你走火入魔了吧,哈哈哈……”我定睛一看,也笑了。寄给姥爷的信,我竟然把地址写成了“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正是当时《幼教园地》编辑部的地址。这事,至今仍不时被家人提起。

几十年过去了,内涵丰盈、大气端庄的《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依旧引领着我。我依然紧紧拽着您的衣襟,在幼教路上快乐前行!

(山东省惠民县第二实验学校幼儿园  朱学芳)

作者:朱学芳

编辑:王煜玲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