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发酵是慢的过程,是来自阅读实践的过程。优质的阅读就如同一泓清泉的滋养,读之、品之、思之,思想的细胞在穿行,在分蘖,在萌动,在拔节……于是,一根芦苇在成长。帕斯卡尔说,这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多年前,在一次幼儿园教育教学交流研讨会上,邻座的幼教同行向我推荐了《山东教育》(幼教园地),记得那时的封面上还是《山东教育》(幼教刊)。现在想来《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已伴随我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多彩的幼教之路。当然,其中有泪水有欢笑,有伤感也有喜悦,然而,这就是我的生活之源,点点滴滴、沁入心脾。
一次因为和祖辈家长在教育方法的沟通上产生了歧义,争论的过程中闹得有点不开心。下班回家,我一直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儿子看到后,从书架上抱来一摞书大声喊道:“妈妈你看书吧。”儿子果然是了解我的。因为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书是我最好的排解方式。在翻阅《山东教育》(幼教园地)时,我突然发现了刘剑莺老师的《六味剂方对症下药——谈与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技巧》一文。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通读一遍后,似乎觉得这就是今晚的“解药”。第二遍的仔细品读更是让我瞬间豁然开朗,我激动地抱起儿子就是一顿狂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我要学会随机应变,化干戈为玉帛,巧妙处理。真的,在文章中我不仅找到了与家长沟通的最好方式,而且教育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准备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的过程。从准备到试讲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任务重、时间紧,怎样才能新奇巧妙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我没有一点思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教研组长向我推荐了一篇刊登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的活动教案。文中介绍的是小制作“荷花开”,把一张白纸折好,画出花瓣和花心,涂上颜色,再把花瓣往花心折好,放到水面上,荷花会自然开放。我大胆尝试,把它变成了一节融汇科学和美术的综合活动。受撕邮票的启发,把纸放在缝纫机上空跑轧眼,方便小朋友撕出荷花和荷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交代“荷花开”的秘密:由于纸接触水分产生张力,所以荷花才会自动开放。我还让小朋友们运用发散思维,想想水中还有什么。小朋友们由荷叶上的小青蛙想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又想到了小船、各种水生动物,用我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小动物,放到水中。这节课讲得十分精彩也获得了县里一等奖的好成绩。可以说,是《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点亮了我前进道路上的明灯。从这以后,我更加依恋她,离不开她,每到发刊的那几天都会到门卫收发室瞅上两眼。
读着一期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章, 聆听着幼教同仁们的声音,感受着杂志编辑们的一丝不苟,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情之所至,感慨万千。
我很喜欢看杂志上刊登的先进经验,很希望将来像那些作者一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每期杂志寄来,我都是先粗看,再细看,最后仔仔细细地看。发现好的文章,我会反复看,甚至都能背诵下来。我觉得,阅读也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带给我一种别人不知道的幸福感。
《教科研》栏目,让我时刻感受幼教专家的谆谆教诲;《课程建设》栏目,让我享受到了最前沿、最丰富的幼教课程资源;《热点话题》栏目,让我隔空与各地的幼教同仁探讨时下热点话题;《活动案例》栏目,让我分享到了生动的活动设计;《教育叙事》栏目,引导我更加关注当前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家教育儿》栏目,让我学会了用更适合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百草园》栏目,还记得《小六班》的故事吗?漫漫岁月中,《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一点一滴引领着我的教学研究,陪伴着我的学习生活。
后来班里的老师对我说:“不如你也写一篇文章去投稿试一试吧。”说者随意,听者动心。于是,在教学生活中我更加留意身边的事物,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反思总结。但每次投稿都如石沉大海。直到去年,我园有幸邀请到了《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的陆春燕编辑来园讲座。我把我的困惑告诉了她,陆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她说:“写作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和辞藻,只要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讲明白,表达真情实感就好了,其次就是认真研究已经刊登的文章。”在陆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的微信作者群,每天和全国各地的幼教同仁们交流经验。当然,最爱看的还是陆老师的生活小感言,很朴实却意味深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四月,我看到我的教育叙事《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赫然出现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我兴奋极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充沛着我的心。同时,这也变成一种动力,让我那颗浮躁的心静下来,看我所看,思我所思,做我所做,写我所写……
每一本杂志都能带给大家不同的生活领悟,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在这里祝愿《山东教育》75周岁生日快乐,愿幼教路上我们一路相随,愿我们的故事更加精彩。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郭媛媛)
作者:郭媛媛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