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步入教学工作岗位,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初出茅庐的我,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期许,但常常为自己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心急发愁,心中极其渴望有一本“教育葵花宝典”来指导和引领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伴我一路成长。这时,学校里订阅的《山东教育》与我不期而遇,娉娉婷婷地走进了我的视野。
初识《山东教育》,我便一见如故,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她朴实平易,紧跟时代,扎根教育教学一线,凝聚着教育人的聪明智慧和心血汗水。一个个鲜活的育人案例,一扇扇引人注目的教改之窗,一篇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经验文章,吸引着我的眼球,感召我的思想,启迪我的智慧,充实着我的教学生活。教学之余,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上面的精彩文章,为诸位专家、教师睿智的思想观点和优美文笔而叫好,深深沉醉其中,心生快意,乐此不疲。
学校订阅的《山东教育》我每期必看,看到上面那些启人心智的语句段落,我会画出来,默记于心,有的还抄在我专门的笔记本上,以待日后仔细咂摸,内化于心。对于教师们的精彩教法和教育教学的金点子,我会变作“拿来主义者”,依样葫芦画瓢,尝试借鉴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中去,常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读着读着,我开始变得“不安分”了,受同行老师文章的启示,我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投稿的冲动,脑海里闪现着灵感的火花,觉得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新颖的做法,也可说出去与大家交流。于是,凭着对教育写作的一腔热情和青年旺盛的精力,我把我的想法和做法,洋洋洒洒写下来,又在不断修改之后,一笔一画地誊写在稿纸上,装进信封,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到本地邮局,怀揣无限希望,把沉甸甸的信封投进邮筒……接下来是漫长而寂寞的等待。结果,几次投稿都是泥牛入海,杳如黄鹤,不免有些许挫败感,不由得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了怀疑。
但我没有气馁,更加潜心研究同行们的文章思路和写作方法,也不放弃纸质投稿。我劝慰自己:即使发表不了,孤芳自赏也是值得的,毕竟是自己的一番心血。常常动笔,总有进步。后来,我认真对照《山东教育》上的有关文章,找出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认真揣摩编者的意图,试着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读者的阅读所需,带着“用户思维”去布局谋篇,以期真正写出读者所需乐看的东西来。
终于,自己的一篇论文在2008年10月份的《山东教育》上发表了,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看到编辑部寄来的大信封,我喜出望外,赶快取出里面的样刊,翻到发表的那一页,细细读来,发现编辑给改动了不少,仔细品味编辑修改后的文字,体会编辑修改的妙处,对编辑的精益求精由衷敬佩和感激。
后来,我慢慢摸索到了写作的门道,走上了教育写作的正轨。在几年时间里,常写常新,渐入佳境,一连发表了十多篇教育随笔和论文,涉及“新世纪论坛”“创新教育百例”“语文教法与学法”“教师文苑”等多个栏目,成了《山东教育》的忠实粉丝。我密切关注着刊物的动态和编排变化,为她的每一期闪亮登场而期盼。教学与写作之余,在夜晚的台灯下,在书桌前,泡上一壶茶,一边品茗,一边打开一本新收到的《山东教育》细细翻看,像蜜蜂在花丛中徜徉,像禾苗从土里汲取营养,像鸟儿飞过天空,像溪流汇入大河,感觉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找到了教育梦想的家园。
《山东教育》创刊75周年了,她一路走来,一路芬芳,一路华彩,一路风景,一路收获,她的杂志定位和办刊理念都是值得称道的,成为业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刊物。我虽不能见证她的过去,但有缘有幸陪伴她的现在和未来。《山东教育》是山东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山东教育人的教育年鉴和成果展示窗口,她承载着山东教育人特别是山东一线教师的殷殷期望和美好祝福,她是广大教师的“娘家人”。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是庆祝的季节,也是祝福的季节。我非常想对你———百读不厌的《山东教育》,道出我多年的心声: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你是多么热爱。遇见你,是缘分。守望你,是幸福!
(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袁崇福)
作者:袁崇福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