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教19年的一线教师,我时常这样感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山东教育》常在手,便是教学好时节。”
每当手捧散发着墨香的《山东教育》,我就像一只小小的蜜蜂,如饥似渴地采集着教育教学的“甜蜜”。“她”的秀美不仅有装帧大气的外表,而且那丰富多彩的栏目更让我为之而痴迷。读来如“仙人指路”,让我找到了开启问题之门的“金钥匙”,令我茅塞顿开、幡然醒悟。
我们班有位学生小孙———他作业不交、上课迟到、课间操逃跑、值日不做……但每次考试成绩还算不错。这位喜忧参半的“懒学生”,让我伤透了脑筋。多次批评教育,他都是我行我素,简直是隔靴搔痒。2019年1-2期合刊中《懒孩子“变形记”》中的一段话“每一位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需要我们精心地打磨,特别是面对懒散成性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当老师的用诚心、爱心、耐心去雕琢……”让我深受启发。
为了扭转小孙“积懒成笨”的现状,我对他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作业方面,让他做课代表,负责督促并帮助其他同学按时完成作业,但自己必须率先垂范;阳光课间操,让他做我班的领队,但自己先要做到动作标准,这样才能服众;学校举办墙报、手抄报让他带头积极参加;学校的每次学习竞赛让他备赛参赛……一段时间后,小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步向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靠近。窃喜之余,我更加深了对《山东教育》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2020年初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禁足”家中。一有空,我就拿起一本《山东教育》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那份安然的情怀,那份执着的渴望,谁说不是人生的一大快慰。注视着“她”上面的文字,从眼到心,从外到内,细细地品味着,静静地感悟着,默默地思索着……每当远望天边一轮明月的时候,想着“她”上面一篇篇有灵气的文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当漫漫长夜临屏敲击键盘撰写读后心得的时候,更是“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充满了做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幸福感。时间一长,我对《山东教育》的酷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丈夫和孩子,他们有时也会偷偷翻看阅读呢!
衷心感谢红尘中有你,一言难尽的珍惜,我今生最美的“灵魂伴侣”———我的《山东教育》。
(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中心小学 张银川)
作者:张银川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