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清楚地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师范毕业后,在一所偏远的村办小学任教。既有初为人师的喜悦,也有远离城镇的焦虑。年轻人所独有的那种激情,被“土屋子,土台子,围着一群土孩子”的现实击得粉碎。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如何开展,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正当自己处于一种苦闷、彷徨之时,不经意间,看到我对面的桌上放着一本《山东教育》,便顺手拿起来翻阅,读着读着,眼睛开始发亮,顿时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飘着墨香的纸张,灵动的文字,精彩的语句,让自己着迷。从此,我与《山东教育》结下了难舍情缘,这份缘陪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浸润着我的书香人生。
有了《山东教育》,时光不再寂寞。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信息闭塞的年代,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每当放学之后,我便坐在空荡荡的校园一隅,伴着夕阳西下的余晖,拿着一本《山东教育》,浏览着其中的“亮丽风景”,寻觅着自己所需要的“灵芝仙草”,谋划着自己的“诗与远方”。每当节假日闲居在家的时候,我便临窗而坐,守着一杯清茶,任窗外雨雪霏霏,任窗外灯火阑珊,《山东教育》让我的日子过得快乐而又充实。
有了《山东教育》,工作便有了方向。老教师们告诉我,《山东教育》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教育教学最前沿,里面的各个栏目,为我们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很强的指导及借鉴意义。《山东教育》是我默默无闻的导师,教学中的各种疑惑,都能从《山东教育》中得到解答。我借鉴着《山东教育》中备课、上课的方法,汲取着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课堂上,我实现了和学生的良好互动,用微笑面对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时间长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住地夸奖我。我却暗地里感谢《山东教育》给予的帮助。
有了《山东教育》,我便驶进了情感的“避风塘”。工作三十多年来,有教育教学中的得得失失,有职务晋升的困顿与困惑,有家庭生活琐事的缠绕于心,也有周边物欲喧嚣的冲击。每当陷于其中倍感迷茫之时,我便拿起一本《山东教育》,“卷首语”“教师文苑”的美文便像清风一样拂过我的心田,我静静地揣摩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自己浮躁不安的心便沉静下来。精彩的文章,除了让人羡慕老师们精练的文笔,也叹服着老师们读书、写作的热情。自己从内心深处佩服老师们所撰写的富有哲理的高雅文字,也感受到了我们教育系统文化意蕴的厚度与高度。那一个个作者,是益友,更是良师,在文字里与他们相遇,就是聆听他们真诚的教导和真情的教诲。在这情感“避风塘”里,我积蓄着进取向上的动力。
三十多年来,我养成了亲近文字的习惯,对《山东教育》情有独钟。《山东教育》是我精神的家园、心灵的乐园。在我工作遇到难题时,她就是我的老师;在我生活里遇到了烦恼时,她就是与我交流的知音;在我收获快乐、收获幸福时,她就悄悄地躲在一隅。
如今,我带着与《山东教育》三十多年的情缘,走过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在十五年前被评聘为中学高级职称,在多个单位担任过负责人。我所撰写的《我与教育走过的岁月》发表在《山东教育》(2019.10小学版)。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山东教育》的支持与帮助。
尽管临近退休,但我依然与《山东教育》相依,与《山东教育》为伴,继续坚守这份缘,继续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重发童心,以满腔热忱描绘教育新的蓝图,续写人生新的篇章。
祝《山东教育》愈办愈好!
(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杨庄小学 单光涛)
作者:单光涛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