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这里有你一份快件。”
放学路过图书室,同事孙老师叫住了我。
“快件?什么快件?”我一头雾水。我平时没有上网购物的习惯,再说,即便有也是邮寄到小区,没有邮寄到学校的道理啊!
“恭喜你呀!发表文章了吧?”孙老师笑嘻嘻地取出一个黄色的大邮封递给我。
我赶忙双手接过快件,还是有些不明就里。平日虽然喜欢写点豆腐块,偶有兴致也投投稿子,但从没指望着涂鸦的文字能变成铅字。我难道真的发表文章啦?
把快件捧在手中,定睛细看。不错,收件人确实写着我的名字,发件地址是五个通红的大字:山东教育社。快件沉甸甸的,从形状看,里面包裹的应该是一本刊物。
我道了谢,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往外走了几步,又转过头,返回办公室,手里紧紧攥着这个快件,好像生怕一不小心它会突然飞走似的。
来到办公室,同事都已经走了,偌大的办公室只有我一人。我把快件轻轻地放在办公桌上,端端正正地摆好,没有立即动手拆开,而是着迷地看着,一遍遍看我的名字,看那五个通红的大字,仿佛一切都在梦中。
这是一本七八月合刊的《山东教育》。打开封面,我用手指自上而下逐一划过目录,终于在125页“教师文苑”栏目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噢,是那篇写自己母亲的文章。今年3月份居家学习期间,70岁的老母亲突然感觉左腹轻微疼痛,没在意,过了一个月,仍然不时疼痛,这才电话告诉我。我连忙陪母亲到县医院检查,大夫不能确诊,建议到外地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我一听,心里发毛,浑身紧张。因为特殊时期,费尽了周折,才得以最终确诊。结果不是很乐观,我的情绪几近崩溃。在大约一周后的一个晚上,独坐桌前,想起母亲的几件往事,不禁潸然泪下,提笔为文,遂成粗坯。不想竟被《山东教育》采用,这不仅是一个莫大的惊喜,更是送给母亲的一份最欣慰的礼物。
展卷细读,突然发现成稿与原稿有一些改动。比如文题原是《几件小事》,编辑老师改成了《娘的几件小事》,主题更加集中、鲜明;几处词语做了调整,意思更加妥帖,语句更加顺畅;还有原文用了不少语气词,编辑老师给删除了,读后感觉情感并没有减少,相反,文字更加克制,情感更加沉郁,增加了一些文字张力。这些,都是编辑老师精心润色的结果,背后又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啊!
《山东教育》每期都在目录右下角刊发一则《声明》:“本刊以质论稿,所刊登的文字和图片等均不收取任何费用。稿件刊登后,会向作者赠送样刊,并奉送稿酬。”只要你的文章观点鲜明,情真意切,文采斐然,编辑老师一定会慧眼识珠,不会埋没的。通过我自己的投稿经历,信矣。
(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小学 何茂军)
作者:何茂军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