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2005年。
山东教育社组织全省数百名优秀师生举办盛大暑假夏令营活动。游览、学研,思想的交融与碰撞,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在社里举办的晚宴上,时任社长喊我这个老朋友与他共桌。桌上都是社里的领导,只有我一个乡村教师。
晚宴也是一场才艺盛会,各地师生纷纷登台献艺,或展歌喉,或亮舞姿。
社长说让我也表演一个节目。我五音不全,更不会“舒广袖”起舞,但是不能辜负了朋友的盛意,因为我与《山东教育》以及社里的很多编辑老师已经认识了十几年,我的成长离不开《山东教育》的帮助,尤其是在读写方面,得益甚深。
借着酒兴,我在酒桌上奋笔疾书,即兴作诗一首,走向舞台,开始了表演:
领导老师们晚上好,我不会唱,也不会跳,刚才社长非让我表演,我趴酒桌上写了一首诗,用我们五莲县那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诵一下。
在中国报刊芳草苑里/有你闪亮的名字———《山东教育》/在神州大地上/有一群喜爱你的人/静静地读着你———《山东教育》/仿佛走向讲台和孩子交流对视/眼前浮现出朝气蓬勃的孩子/清脆稚嫩的声音也会萦绕在耳际/心中抹不去的还有和孩子的诸多故事//六十多年 已是半个多世纪/从炮火连天的沂蒙山里走出/你由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你浓浓的绿荫里/我们/日渐丰满了羽翼//在这飘着雨丝的夜晚/脑海中氤氲着的是往事/编者作者走在一起/共商山东教育社发展大计/共同关注我们自己心血滋养的刊物/我们心头眼底满含的不仅仅是期待/而是如何打造一份让众人受益的刊物//今朝血汗番番滴/幼苗茁壮众人喜/《山东教育》如春雨惠风/你的名字已经牢牢根植于/当代师生的心里
随着我的朗诵,场内气氛热烈高涨起来。夹杂着五莲口音的普通话的诵读,引得大家阵阵喝彩。一个来自威海的美女教师跑上舞台献上鲜花,捧上美酒……
这首题为《山东教育,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诗,当即被社长表扬,让我把诗留在山东教育社,我觉得有些粗糙,回来后做了简单的修改,发表在《山东教育》上。
一晃15年过去了。虽然编辑和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我对山东教育社的关注不减,对《山东教育》的热情不减。每年或者每隔一年,都会在《山东教育》发表文章:2018年,我发表了《山菜情》《麦子熟了》,还参与编写了《当代小学生》编辑部为全省小记者编写的小记者培训教材《当个小记者》。该书采用了大树老师与学生牛牛对话的形式,而这个大树老师,就是我的网名,因为我在《当代小学生》上开辟过“大树哥哥”谈作文栏目。
前几天看到《山东教育》“编读往来”栏目上有一篇文章《相逢是一首歌,同行是你和我》。这个题目用在我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于是,我也来记录下美好的点滴,浮想30年与之携手相认相识相悦相知的岁月。
(山东省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 张传德)
作者:张传德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