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东教育》初识,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距离历史悠久的母亲河八里路程,是滨州里则的一所农村初中。那时候,吴校长定了三本《山东教育》,邮局的李师傅骑着绿色的自行车、隔三差五地送来,放在传达室任由老师们自由阅读。业余时间,阅读《山东教育》逐渐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山东教育》好比是一扇打开的窗子,通过这扇亮丽的窗子,我从相对闭塞的乡村学校看到了教育更加广阔、动人心怀的美丽风景。
《山东教育》是一位良师,以其前沿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不断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与实践探索,尤其是在学生作文教学方面,促使我不断思考、反复尝试、总结改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孩子们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问题。这对于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但农村孩子也有优点,勤劳、刻苦、生活经验丰富,大多都从事着各种田间、家务劳动。看到很多同事发表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文章后,我也在不断尝试作文教学改进,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并把在批改日记和作文中遇到的好片段、好语句摘录下来,装订成班级作文小册子,一是在作文讲评课上使用,二是方便全班同学传阅。
后来,这些材料经过好调整修改,形成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四到”》,发表在《山东教育》上——“把作文教到学生眼睛上、把作文教到学生嘴巴上、把作文教到学生手指、把作文教到学生思维上”。用从《山东教育》学习到的理论,指导我的教学实践,然后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服务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品尝、学会触摸、学会思考、学会积累,把生活中那些宝贵的、闪亮的、难忘的体验,用文字个性表达。在这种反复体验生活与锤炼文字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运用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特别是我在当班主任的十几年里,每周都会开设一节“心灵鸡汤”主题班会,亲自诵读或请学生朗读《山东教育》“副刊”中的教师美文,大家一起聆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感悟。那些发生在师生之间、校园之中的点滴往事、人间真情、思想火花,都会引发不小的共鸣,成为我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写作话题、人生话题。现在想来,之所以有这些教学的快乐、生活的乐趣,多亏了《山东教育》这位良师的指导与馈赠。
《山东教育》是一位益友,指引我走向阅读、走向散文创作。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我和几位朋友去济南大明湖,恰巧天阴得浓,不知什么时候,雨便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们就模仿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来了一次“雨访大明湖”。归来后,我便着手撰写这一次游大明湖的感受,后来整理形成一篇散文。我是幸运的。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我的散文《雨访大明湖》发表在了《山东教育》上。这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之后,我更加喜欢观察、思考和写作,《印象·古商城》《在春风里》等文章陆续与读者见面。
写啊、写啊、不停地写,一直写到现在,我也顺利地加入了区作家协会、市作家协会、省散文协会,散文和诗歌也在更高级别的杂志上发表。转眼间,四十余年已经过去。如今,我更加喜欢《山东教育》,喜欢《山东教育》上那些散发着教育气息的文学作品。每天晚饭之后,随手翻阅、细读、品味。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一个喜欢文学写作的人,一旦打开了与世界的灵犀,就会突破生命的藩篱。于是,我便喜欢上了以教师的视野来观察大千世界,以教书人的角度来思考过往:生活,读书,教书,思考,写作,在自己堆砌起来的文字世界里,做一个快乐的文字搬运工,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遵循着教育规律,指引学生走向成功,见证生命走向成熟。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
一路走来,发自内心地感谢《山东教育》。因为《山东教育》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生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生命,因你而与众不同。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苏振华)
作者:苏振华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