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发布时间:2020-12-17 11:13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刘焕友 A+A-
-分享-

说起自己对《山东教育》的感情,用一句歌词讲,那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26年前,我师范毕业,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学校从事了初中教育。从那时起,我就认识了《山东教育》,从那时起,我和《山东教育》就如影相随,有时即使外出开会、学习,也要带上一本最新一期的《山东教育》。每次读里面的文章,我都像个小学生一样,怀着特别崇拜的心情,认真仔细的研读,汲取书中的营养。教学26年来,可以说,是《山东教育》拓宽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学识,让我成为了教育战线上的行家里手。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里订阅的图书不是很多,但是有一套刊物----《山东教育》。老校长叫我们这些刚入职的小老师到他办公室谈话,看到我好几次瞅他办公桌上的那一摞书,就笑着说,你们刚参加工作,必须读点专业的书籍,我这里有不少《山东教育》,你们可以拿去看一看。我们几个人争先恐后的把老校长办公桌上的《山东教育》抢了个精光。有一期最新的《山东教育》,老校长说,这期我还没看完,等我看完了,再给你们看。我们迅速翻阅着这些《山东教育》,看到这些《山东教育》里面都密密麻麻做了标记、批注,当时我就想,这难道是老校长看书时标记、批注的?这时,老校长说,看《山东教育》可不能像看小说一样,看个故事情节,随便翻翻就行了,要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困惑,在书里寻求答案。我们几个不停地点点头,拿着《山东教育》,像是捡到宝一样,高兴地走出了校长室。

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新成立的学校,学生放了学后全部回家了,除了我们几个新来的离家远的老师,其余的老师也都回家了。吃过晚饭后,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网络,除了看书,还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老校长积攒的《山东教育》就成了我们精神的食粮,翻来覆去的看,反反复复的看,因为《山东教育》里面讲的都是我们教育的事。那时候觉得,《山东教育》就是一扇窗户,自己可以透过它,看到外面的世界。

还清晰地记得1994年的《山东教育》第12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及时写写“教后记”》,作者的名字记不清了。但是自从读了这篇文章,自己开始尝试着写“教后记”,那时没有电脑,就写在本子上,到2003年自己离开那所学校的时候,自己已经坚持写了十几个大本子,可惜,在搬家的时候,遗失了一些。现在,每次搬家,了解我的妻子第一件事就是把我收藏的书,特别是《山东教育》保存好,把我写的“教后记”保存好。2006年后,自己开始在电脑上写教学随笔,写教育日记,想想这都是受了当时《山东教育》上那篇《及时写写“教后记”》的影响。

班主任是个针线笸箩,“官”不大,但是工作千头万绪。自己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如果说自己干的还算是得心应手,那应该说得益于《山东教育》,是《山东教育》教会了自己很多干好班主任的方法。还记得有一期《山东教育》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班主任教师的导向艺术》,里面谈到班主任要善于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班主任要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来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等。这些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金玉良言让自己永远铭记。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工作也与时俱进,有了很多发展和变化,也出现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但是自己总能从《山东教育》这个刊物里找到破解之法,自己由衷地感谢我们山东教育人自己的刊物《山东教育》。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事乡村教育已经26年了。有幸的是《山东教育》也伴随了自己26年。在我眼里、心里,《山东教育》是良师益友,是自己孤寂时候的“伴”,是自己这艘“船”的“帆”。在迎来《山东教育》创刊75周年之际,想真诚的对《山东教育》说一声“谢谢”,祝愿我们的《山东教育》明天更美好!

(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初中 刘焕友)

作者:刘焕友

编辑:王煜玲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