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与《山东教育》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0-12-17 11:17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陈士葆 A+A-
-分享-

今年恰逢《山东教育》杂志创刊七十五周年,这本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教育刊物,带着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烽烟,一路走来,在齐鲁大地这块有着尊教崇文浓厚风气和乐学向善优良传统的古老土地上,历经时代风雨的洗礼,已经成为一本在中国教育界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和齐鲁历史文化印记的重要刊物。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与《山东教育》的不解之缘对自己的教育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与《山东教育》的结缘,让自己倾心教育,心无旁骛地站立在三尺讲台,在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收获了许多人生的快乐和毕生从教的职业幸福感。

从正式干教师的第一天起,我便与《山东教育》结缘。现在我从教已近四十年,《山东教育》从没有走出过我的精神视野。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刚走出师范学校的我,分配到了一所条件十分简陋的农村国办中学。到单位报到的那天,领导在学校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会议室很简陋,同时还兼具教师阅览室的功能。屋里摆着一张类似乒乓球台的大会议桌,周边围着一圈联椅,靠墙一个简陋的书架,放着几本杂志和报刊,其中一份便是《山东教育》。欢迎仪式结束后,静等后勤处安排住宿的那一段时间,我取下书架上的《山东教育》杂志翻阅了起来。时间虽短,但正是这次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不但让自己邂逅了一本心仪的刊物,更让我从此与《山东教育》有了一段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当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尤其是处于乡村的一所学校,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荟萃之所,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偌大的校园在学生们放学后便一下子显得空旷宁静起来。对我们这些刚经历过高考,经过师范学校正规培训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而言,内心还充满着理想和追求。于是工作之余除了和老教师偶尔谈天说地外,读书学习成了我们业余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因此阅览室成了我们时常光顾的地方,闲来无事在那里翻阅一下报刊,查阅一下图书资料,差不多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过的一种常态化的业余生活。由于当时学校订阅的报刊资料甚少,因此在为数不多的几本杂志中,我便选择了《山东教育》作为我课余阅读的重要读物,这一读便喜欢上了这本杂志,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成了我的长期坚持的一种阅读习惯。

经常有人会问我:那么多教育刊物,你为什么单单喜欢《山东教育》?我的答案很简单。除了地域的原因外,我认为这是一本十分接地气的刊物,它的文章作者大多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工作感悟加以理性的提炼和思想的升华,形成了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字,也没有艰深难懂的大道理,读来十分亲切自然。文字中呈现的好多场景,揭示的许多道理,分析的许多现象就是自己课堂上时常发生的事情,只不过自己没有刻意关注或做深入理性的思考和解读罢了。读这样的文章内心不但有一种亲切感,而且也得到了一种及时而充满善意的提醒。因此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里就慢慢喜欢上了这本刊物。伴随着长期的阅读,关键是自己也萌发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并尝试着进行写作和投稿。虽然自己的写作冲动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但真要认真动起笔来还是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好在自己的长期阅读坚持,让自己有了充分的思想积累,让自己内心的浮躁之气慢慢消融。我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自己的现实生活,从自己熟悉的身边生活入手,将笔触深入到自己经历的一个个教育事件,用反思的态度将自己的教育生活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和大胆的剖析,虽然最初呈现的文字尚嫌稚嫩和蹩脚,但自己还是满怀期待地投给了《山东教育》。投稿的结果自然是漫长的等待。记得从第一次投稿,到真正在《山东教育》发表文章,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虽然这五年的等待时间很漫长,但自己一点也不灰心。每一次投稿之后,总是在期待中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山东教育》和中外各种理论经典及文学书籍,不断打磨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精神,力求用最干净纯洁的文字,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赢得编辑对自己文字的青睐。功夫不负有心人。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收到了《山东教育》的用稿通知,接到用稿通知的那一刻,我并没有特别的兴奋,我深知这是天道酬勤的一个结果。不过这次投稿的成功对我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鞭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山东教育社主办的多份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近二十余万字。

与《山东教育》结缘,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伴着《山东教育》的发展,我也在一路成长,除了让我更加钟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外,我的思想眼界也得到了拓展。教师职业决定了自己一辈子做一个读书人的角色。在淡泊的生命状态里,用自己的真诚和善意,去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并助推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教育工作却需要教师秉持无比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拥有并保持这样的心态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去修为和淬炼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与《山东教育》的结缘,为自己人生的修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读里面的文章,也是在认识每一位为文者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感悟对我而言不但是一种启迪和借鉴,更是一份精神成长的营养。

《山东教育》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对我生命的进步意义却是如此之大。通过这个平台,我的思想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如今写作已成了我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坐拥书城,电脑前敲击文字的那一刻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现在我写的文章已经逐步走出山东,开始走向全国。已经陆续在国内几十种报刊杂志和媒体发表文章五百余篇,字数百万余。我把写作当作给自己的心灵进行精神洗澡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看待。每一次写作,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一次心灵的漫步和自我精神对话,更是一次人生境界的升华。能过这样充实且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我首先得感谢有《山东教育》这样一本有意义的教育刊物的一路陪伴。闲来无事面对她时,就像面对一位真诚的无话不说的老朋友,总能得到善意的提醒、积极的鼓励、大胆的鞭策。   

《山东教育》已经风雨兼程走过七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一本普通的教育刊物,却用一个独特的视角记录和见证了山东教育的辉煌发展史。值此七十五周年创刊之际,作为山东教育的一个忠实读者和朋友在此真诚地祝福《山东教育》越办越好,并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山东省桓台县索镇实验学校 陈士葆)

作者:陈士葆

编辑:王煜玲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