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遇到相识,从相知到相守,我和《山东教育》携手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山东教育》成为我的心中挚爱,而今抚卷凝思,思绪万千,不禁回想起记忆中的美好故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三尺讲台,我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班级中去,但是却收效甚微。我精心备课,忘我的工作,但是学生对我的学科,对我敬而远之。我想尽一切办法调整自己,但是却无法让学生“回心转意”。我的学生个个犹如小精灵,乖巧可爱,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他们的脑瓜却几乎没有运转。面对一团糟的课堂教学,我灰心极了,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胜任教师这份工作。正在这时,有老师推荐《山东教育》让我阅读。初读这本书,她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惊喜,我很惊讶我的困难在书中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于是我照葫芦画瓢地在教学中尝试书中的方法。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开始喜欢上物理课了,学生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声充盈着我们的课堂。拥有《山东教育》使我如获至宝,她成了我教学案头的必备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课堂上老练了许多,渐渐能应对自如。
学以致用,克服困难
有一次,同事在办公室交流怎样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看到许多同事摇头叹气,毫无办法。我猛地想起教室最后一排的那个学生,每次的物理课他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一言不发,偶尔的目光交流也是冷冷的。我忙于教学,满眼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忽略了他——一个真正需要我帮助的学生。我感到深深地自责,那位学生无助的眼神促使我再次翻开《山东教育》。
《山东教育》有一篇文章告诉我:每个后进生都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希望老师、同学都能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在憧憬,将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期望人们能承认他们价值的存在,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只有对后进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它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学生的希望之火。教师的一个温情脉脉的眼神,一次温柔体贴的抚摸,一次问寒问暖的话语,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这些话久久在我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教师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度过学习上的难关。我开始和那位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对症下药。我们之间多了沟通和理解,他的眼中开始充满笑意。看到他活泼开朗了,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试想,如果当初放弃他,他的生活是多么的黯淡呀!在教育上,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唤醒、激励——踏上课改之路
每次拿到《山东教育》,我都欣喜地品读着我特别感兴趣的文章,浏览一遍又一遍,把精彩的段落抄在本子中,并写出读后反思。在这里,我读懂了教育,读懂了“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的内涵,读懂了课改。各位名师用自己的赤诚之心践行着“课改人”的教育信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对课改充满了信心。精彩的高效课堂在《山东教育》的文章中绽放,课改精神在字里行间呈现,在各位名师的身上,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从此,我不再迷茫,不再消沉,开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
在这里,我找到了出奇制胜的治班妙计,学到了很多班级管理的知识。我开始学着写教学日记,记录教育教学的点滴,积累了更多的课改经验。循着课改先行者的脚步,我踏上了课改之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领导与同事对我刮目相看。课余时间,我和老师常常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如何用《山东教育》引领自己的课堂,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合作小组的建设,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等。我们在探究中逐渐成长。
相知方能相守。我和《山东教育》的故事仍在继续,她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地向我传授一个个锦囊妙计,使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向着胜利的彼岸航行。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依然把她当作我的朋友和老师,从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聊城东昌府区堂邑中学 王克林)
作者:王克林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