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节前夕,还没来得及感受节日祝福,济南市中区7名教师便来到了湖南龙山县开始了他们的支教事业。同年11月,该区又有7名志愿教师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龙山县靛房镇,为当地学校帮扶送教。就这样,从泉城济南到湘西老区武陵山腹地,一场跨越两千余公里的教育帮扶接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月8日,当部分支教老师返回济南交流工作时,全区的老师才从他们这里知道了更多支教人的不易。生活环境问题、教学条件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学生层次问题……,对于每一个支教者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迈过的“槛”,这14位老师也是如此,甚至面临着更多想象不到的难题。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使当地教育事业得到了不少收获。
教学指导、公益捐助……时间不多,做事不少!
“老范牙疼昏迷,老尹身残志坚,庆贺下乡扶贫,阿建爱心满满,郑哥鼓励问候,徐哥熬粥喷香,组长后勤保障。” 济南市民生大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尹瑜讲起这次支教经历,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段当地学校同行们编的顺口溜,看似调侃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支教生活。
在尹瑜看来,相比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这次短短几个月支教时间才是她首先要考虑难题,“留给她支教的时间真不多”。
尹瑜所支教的龙山一小拥有教职工300余人,学生6000多人,被戏称为“亚洲第一大校”。刚来不久她便被委以重任——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一上来摆她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 70多个新进教师、实习教师、顶岗实习教师该如何尽快适应教学、熟悉业务?”通过反复调研,她与教科室一起研究制定了“分段主题式教研”培养计划,确立了针对实习教师的“听课问诊、教研解惑、重点跟进、私人定制”的培养模式。几个月下来,尹瑜听课50多节,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主持参与年级教研活动十余次,为全校300余名教师进行“慧心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培训一次。
除了教学,尹瑜还通过网上朋友圈寻求公益捐助,在最短时间募集了资金修葺宿舍栏杆;牵线山东省演出公司、济南市甸柳一中同学会等单位合作,完成了每学期200本书和8000元善款捐赠活动,把校图书室的建设推向长效。还针对留守儿童需要陪伴和语言交流的特点,发动朋友运来了两台智伴机器人,让孩子们身处留守心不留守,与大山外面的世界同步,丰富了精神,开阔了眼界。在她和支教团队的爱心感召下,济南一家服装厂免费为塔泥小学全体学生提供了冬季校服,让这个冬天充满了暖暖的味道。
“移花接木”济南好办法在湘西老区也好使
现在的济南中小学将全面实施错时弹性上放学。这一好办法也被支教老师们引到了当地支教学校,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广泛好评。
济南市白马山小学大队辅导员张庆贺支教的龙山县思源学校,由于学生多、班额大、班级多,所以每天放学的时间比较长,秩序比较混乱,许多家长和老师希望学校能够对于放学的安排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张庆贺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济南已经实行的错时弹性上放学办法,制定了一个解决方案:利用不同的音乐区分不同年级的放学时间;合理统筹不同年级放学时间的安排;协调校内外秩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放学时间由原来的1个半小时提高到4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放学效率。不仅如此,在放学的过程中还充分了发挥育人价值。整齐有序的上放学秩序,成了学校各个班级向外界展示育人形象的良好窗口。
困难始终有,办法就是坚持和热情
当然,在这些老师面前,艰苦的支教条件始终是他们要挑战的一大难关。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年龄原因, 63岁徐庆江老师来到龙山后一直服用降压药,多次感冒都是自己用偏方缓解; 61岁的女教师刘代云到龙山第3天就因气候潮湿起了泡疹,一直没好。即使这样他们却从未耽误工作,大家之间还经常互相鼓励打劲儿。
困难面前不言败,这句话用在这些热血山东教育人身上再合适不过。济南罗而小学体育老师郜成龙在龙山县靛房学校教授体育课,在山区里体育课项目没有那么丰富,于是他结合当地的土家族文化,将民族体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一次室内体育课上,他收集整理了土家族一直保留着用弓箭猎猪的传统习俗,结合自己曾经的专业射箭运动员经历,从古代传统弓箭到近代牛角弓再到现代奥林匹克射箭项目,生动有趣的让孩子们学习了本民族的体育文化。
而正当郜成龙沉浸在支教的热情中时,济南老家传来了妻子小产的消息,心情难受的他却悄悄擦掉眼泪,强压悲痛,继续坚持在支教岗位上,坚持到最后。
每一个老师的支教时间都不长,但每个人的奉献热情却始终满满。在这些支教老师圆满完成支教工作后,新学期,市中区还将有新一批支教老师们走向湘西大山深处的支教第一线,这场跨越两千公里的教育人爱心接力仍在继续。
作者:冀春鑫
编辑:冀春鑫
2024年10月,根据省教育厅安排,省教科院院配合国家课题组深入枣庄、潍坊的农村地区,实地走访4所乡村中小学校、3个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