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双减”一周年系列访谈
“双减”一周年系列访谈——落实“双减” “强师”为先
发布时间:2022-07-18 10:5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桂玲 A+A-
-分享-

  本期主题:“双减”下的教师支撑

  本期嘉宾: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局长王金锋、威海市望海园中学校长王静

  记者:“双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不能只把它简单视为减少学生作业、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作为“双减”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如何抓好“强师”工程?

  王金锋:我们大力实施了“强师兴源”行动,健全高水平教师发展体系。一是招得足、留得住。2021年招聘教师2260名,今年计划招聘2460名,招聘数量连续居全市首位。着力改善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补贴、职称评审倾斜政策,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使其安心从教。二是强师德、正师行。出台师德考核办法和负面清单,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培师能、提实绩。培养兰山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300人。为解决教师培训中“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开展了以提升教师素养为目标的“书院行动”包括“教师读写团队”和“兰山教育大讲堂”两大阵地。

  “教师读写团队”是一个成长型教师学术社团。目前,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均成立了以“工作坊”“书社”“书院”等为名头的教师读写团队。这些团队系统开展读写学讲、教育研究、学术讲座、成长沙龙等具有现代书院特质的成长活动,初步形成了“区级读写共同体(兰山书院)——学校读写团队(社、坊、队)——年级读写小组(室、班)”为层级的区域教师读写推进机制。

  我们将团队阅读的理想目标确定为“三通”:一是精通,即针对教育经典著作开展专业阅读;二是共通,即拓展性开展人文阅读;三是贯通,即教师将阅读所得理论方法与教育实践融合。

  “兰山教育大讲堂”是教师的交流展示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传播方式。线上部分系统开发公益“三课”——教师成长课程、学生发展课程和家长公益课程,量身定制公益“三坛”——名家讲坛、名师讲坛、百生讲坛。“三课”建设追求课程建构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重在奠基;“三坛”建设追求内容设计的即时性、灵活性和趣味性,重在精准。“大讲堂”的授课任务均由本区域的名师担任,这样一方面服务了区内外师生家长和社会,另一方面也锤炼和促进了骨干教师的再成长,为其提供了展示舞台。

  记者:“双减”更需要教师做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标,通过高质高效的课堂、有趣有料的作业等去落实。学校怎样助推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王静:首先,我们通过“加素养、提质量”,做好发展的“加”法。构建“三对话五环节”课堂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依托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生生、生本多元互动对话,落实“导疑学思评”五大环节。优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探索建立 “基础+拓展”“基础+弹性”“基础+特色”3种作业形式,多种形式分层作业,让学生每次作业都做有所得;依托“课时短作业”“项目化长作业”“个性化作业”3种作业类型,聚焦作业设计,巧用“三学作业单”,课前预学借助问题链资料卡培养自主学习力,课中导学倡导质疑培养思辨力,课后延学依托学习共同体开展项目化学习,培养探究力。

  我校作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学习行动研究”实验学校,全面推进成果转化,以成果转化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今年,我们举办了第二届“三精杯”教师专业素养大赛。本届大赛的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学习行动研究”,通过专业素养大赛、观摩优秀课例,进行达标课验收,引领教师向课堂要质量。

  另外,针对学校一线教师队伍以新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的现状,学校设计了队伍建设“五格”进阶专业发展路径:一年慕格、二年入格、三年升格、五年风格、十年品格。通过“青蓝工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大赛评选等,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2025年全省普通高中校长培训班举办

7月29日-31日,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校长政策执行力和战略领导能 ...

08-01 08:45山东省教育厅

开始征集!全省青少年学生阅读荐书活动来啦

为充分发挥阅读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书籍 ...

08-01 10:58山东教育发布、山东教育社

山东2025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场集中受理启动

山东省 2025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场集中受理工作今天启动,工作将持续到 9月12号。

08-02 09:48山东电视台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