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双减”一周年系列访谈
为教师减负,让“双减”成为“双赢”
发布时间:2022-07-25 14:3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桂玲 A+A-
-分享-

  本期主题:“双减”下的教师支撑

  本期嘉宾: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局长宫春、成武县教体局局长潘崇雷、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师范路小学校长曲振芳

  “把教师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记者:“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从沉重的课外负担中解放出来了,但一线教师身上的负担却更重了。而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育人质量,也决定着“双减”政策能否行稳致远。应怎样为教师减负?

  宫春:济南市市中区始终把关心关爱教师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持续推进“关怀教师行动”。 2017年起,区教体局就联合区财政局、人社局制定了《关于增加区属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绩效工资总量》的意见,明确增加资金用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后服务的考核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区属各学校也都制定弹性工作机制和教师暖心服务项目,升级后勤服务,如爱都小学推出“妈妈小屋”等关爱举措。

  在济南市罗而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已成常态。正副班主任安排为课后服务A、B岗,第一时段的教师可以提前20分钟离校,每名教师每周有2—3次提前离校机会;创新实施“双减”假,每月允许有1—2天事假。另外,学校向有需求的教师提供宿舍,解除他们的奔波之苦。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工会通过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想法,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师运动会、分享会、全员聚餐等,为教师缓解工作的疲惫,增强其幸福感和归属感。

  “为教师添活力,让减负有定力”

  记者:教师的主阵地是“三尺讲台”,教师需要不断钻研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但现实中,各种迎接检查表格等任务让教师无暇顾及主阵地。应如何让教师回归主业?

  潘崇雷:以前,校门口放学时段拥堵严重,需要教师到校门口疏导交通;现在有交警和志愿者代劳,我们省心多了。事情虽小,却可见上级为我们教师减负不遗余力。

  上街执勤、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统计等各种负担曾让中小学教师苦不堪言。成武县高度重视教师减负工作,与“双减”工作高位统筹,一体推进,形成了“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的新格局。

  比如,对所有“进校园”项目由教育主管部门先行甄别,筛选后再下发到学校。整合各类活动,能合并的尽量合并,确保教师回归课堂。同时,注重从业务提升上为教师减负,业务精则负担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

  其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从优化环境上为教师减负。全面落实县域内旅游、交通、卫生和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教师优先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学校周转房、教师活动室等阵地建设;在农村学校工作符合评审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评选“最美教师”“育人楷模”,使广大教师坚定从教乐业的信心。

  再次,持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足额补充教师。近3年,成武县补充新教师近1000名,师资力量不断趋于优质均衡,也为高效率打赢“双减”攻坚战提供了基础保障。

  “借助优势资源补充教育力量”

  记者:“双减”之下,不少教师都要承担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在校时长超过10个小时,挤占了教研、备课时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曲振芳:我们学校目前共有教职工30人,学生207名,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减轻老教师的负担,我们吸纳了9名志愿者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例如,牟平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定期走进学校,为学生带来绘本阅读课;螳螂拳的传承人每周四进校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在习武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武术的智慧与勇气。此外,学校还招募了几名家长义工参与学校管理。他们的加入为教师减轻了负担,激活了学校的管理。学校、家庭、社会走向协同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2025年全省普通高中校长培训班举办

7月29日-31日,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校长政策执行力和战略领导能 ...

08-01 08:45山东省教育厅

开始征集!全省青少年学生阅读荐书活动来啦

为充分发挥阅读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书籍 ...

08-01 10:58山东教育发布、山东教育社

山东2025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场集中受理启动

山东省 2025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场集中受理工作今天启动,工作将持续到 9月12号。

08-02 09:48山东电视台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