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歌曲《金梭和银梭》是当时受欢迎的歌曲之一。提起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军旅作家李幼容总是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
1956年,李幼容从长春计划经济学校毕业。他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工作。在茫茫的戈壁荒原,他白天在风沙中劳动,晚上在油灯下写作,成为大西北小有名气的业余文艺工作者。1961年,他被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创作员,走上了以诗歌和歌词为重点的创作道路。他作词的《送你一束沙枣花》《卖花帽》等歌曲,在新疆广为流传。
1977年,李幼容依依不舍地告别生活和工作了21年的大西北,走进了国防科委文工团。在新的岗位上,他的创作遇到了挑战。国防科委属于高科技单位,他所接触的事物大都牵涉到国家安全和军事秘密,构成艺术形象的元素显然无法与以前相比。李幼容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努力捕捉不易被人发现的艺术亮点,加以合理的想象和铺展,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谱写了一支又一支响亮的赞歌。他的代表作《金梭和银梭》就是这样产生的。
1980年春,李幼容听说国防科委要派出考察船“远望”号参加我国第一次运载火箭发射的演练。他认为这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良机,就要求随船同行。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远望”号来到太平洋赤道区域。这里热雨阵阵,波涛滚滚,由于船体颠簸,许多人呕吐起来。然而,科技战士和科学家们毫不畏惧,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他们为祖国争光的拼搏精神使李幼容深受感动,赞美的诗句在心中涌动、萌发。有一天黄昏,李幼容刚跨出船舱,突然被一种奇异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湛蓝湛蓝的海天之间,出现了两个相对的火球:一个是就要沉入大海的太阳,一个是刚刚跃出海面的月亮。日月相望,阴阳聚会。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海上奇观,霎时点燃了李幼容的诗情。于是,他回到舱,连夜写下了一组短诗《赤道海抒情》。组诗第一首就是《日月奇观》。诗中写道:“我们的运载火箭击水报捷,高兴的日月啊同时赶来欢迎,捧出两枚奖章赠给科技英雄……”这组诗发表在当年《人民文学》第8期。
过了不久,李幼容觉得这一题材用歌曲来表现有更广泛的影响。但《赤道海抒情》毕竟是诗歌不是歌词,不便于谱曲。因此,他又把《日月奇观》重写了一稿,抓住“日月如梭”的形象,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性和音乐性,将其命名为“金梭和银梭”,发表在1980年9月6日的《北京晚报》。歌词借助形象的比喻、亲切的警句,歌颂日月同耀般辉煌的科技事业,激励人们珍惜光阴,为发展科技、振兴中华而奋斗。后来,他又对歌词作了修改,通过媒体向全国征求谱曲。当时,不少作曲家对这首歌词格外青睐,纷纷加入应征的队伍,仅在报刊上发表的同词异曲的作品就有十几首。其中,朝鲜族作曲家金凤浩谱写的曲子独占鳌头,技压群芳,流传至今。
来源:《当代小学生》
(原标题:《金梭和银梭》背后的故事)
作者:牟烁宸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10月29日,山东省首届“省长杯”大学生足球超级联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体育场正式拉开帷幕。副省长陈平宣布联赛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