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未来五年,山东基础教育资源这样配置→
发布时间:2025-10-31 14:33 来源:山东发布 A+A-
-分享-

  10月3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教育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教育电视台记者: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全省小学入学人口达到最高峰;从“十五五”开始,初中、高中也将逐步达峰。请问,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会有哪些挑战,山东将如何应对?

  王志刚:“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学段次第达峰。全省学龄人口最高峰是2023年小学入学180.2万人,之后开始下降。但这一波峰将持续滚动至2035年,影响后续初高中及高校各学段,时间跨度长、应对难度大。二是乡村生源下降。过去10年,全省乡村义务教育学生占比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未来仍将持续下降。三是城区资源紧张。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城镇学校入学安置压力仍然较大。

  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挑战,“十五五”期间,坚持“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城乡一体、学段贯通,集团发展、结构重塑,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即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强化市域统筹,实施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压实县级主体责任。逐县编制“一图”——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图、“一规”——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布局规划、“一库”——学校建设项目库。另一方面,打破市县两级、县域之间资源壁垒。鼓励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向区县下沉,支持毗邻县域联动优化学校布局互补余缺,推动市级资源分配向薄弱和资源紧张县(市、区)倾斜,促进教育资源在更大空间、更高平台集约调配。

  “城乡一体、学段贯通”——即统筹考虑城乡学段间变动趋势,强化学位余缺调配,既保渡峰、又防浪费。城乡间,一段时期内持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重点解决中学逐步达峰带来的增量问题;乡村原则上不再新建学校,支持利用镇区驻地现有学校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同时,在做好校车、午餐、寄宿等条件建设的基础上,撤并乡村“散弱校”。学段间,新改扩建学校按照提高标准、预留空间的原则,优先举办为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或完全中学,实现小初高学位资源“梯次流转、随峰使用、有序供给、总量平衡”。前瞻应对高中波峰,积极回应社会和群众期待,大力扩增公办优质高中学位。同时,支持学龄人口减少的地方有序实行小班化教学。

  “集团办学、结构重塑”——就是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推动资源由学段间流动变集团内贯通。一是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管理,建立城乡优质公共教育服务共同体,振兴乡村教育。二是鼓励以高中段学校为龙头,大力发展“小初高一体”教育集团,提升师资、校舍、资产等资源调配和使用效率。

  “动态调整、共建共享”——就是因地制宜、按需施策,促进资产资源精准调配、高效利用。在渡峰阶段,积极探索使用社会闲置房舍资源,按照办学条件标准改建为中小学校;对于过峰后闲置校园校舍,按照依法依规、教育优先、科学高效原则,通过调剂教育用途、划转公益事业、市场化出租转让及拆除复垦等多种方式,予以盘活利用,防止浪费流失。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请介绍下“十四五”时期山东在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鹏:“十四五”期间,山东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立足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教育强省建设,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友好省州、友好城市,成立山东—韩国京畿高校合作联盟、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等15个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全省学校与全球合作伙伴建立友好关系4000多对,持续创新交流形式、拓展合作领域。

  二是主动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对接,中外合作办学开创新局面。紧密围绕国家和山东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8个,在读学生3.5万人,引入外方优质课程2700多门,引进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一批国外知名高校。

  三是持续打造“留学山东”品牌,山东教育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积极拓展来华留学渠道和培养模式,优化生源结构和国别布局,加强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全省现有101所高校和400余所中小学具备接收国际学生资格,在校国际学生达1.8万名。每年组织高校赴国外举办教育展,广泛宣介山东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国家的优秀学生来鲁留学。

  四是大力支持优秀教师双向交流,师资队伍国际化迈上新水平。实施外国文教专家“十四五”聘请计划,省财政投入2.4亿元,支持42所高校引进4800余名海外高水平专家。依托国家留学基金渠道,选派2500余名师生赴国外学习研修。不断扩大省政府公派出国规模,实施“省校联合培养计划”等项目,选派2200余名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访学,有效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

  五是充分发挥山东教育和文化资源优势,中外人文交流书写新篇章。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25所、孔子课堂48个。全省100多所学校参与教育部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中法百校交流计划、中美千校携手等项目。每年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等品牌活动。深入贯彻落实“5年5万”“3年1万”等重大倡议,积极邀请美国及欧洲等青少年学生来鲁学习交流,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贡献教育力量。

  新黄河记者: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五五”期间,山东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如何考虑的,重点在哪些领域推进改革?

  张志刚:省教育厅始终把教育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十五五”时期,将在认真总结好“十四五”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化育人模式、办学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组织落实好25项教育强国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谋划实施好省市县校各个层面改革。

  在立德树人方面,重点是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位一体”育人合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分学段制定学生评价标准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深化“五育并举”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健康学校试点、校园足球改革、近视防控和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方面,重点是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推进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合理布局小学、幼儿园,保障初中阶段平稳渡峰,扩大高中阶段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构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教师调配机制。

  在高等教育方面,重点是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导向,全面实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为牵引,提升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科产教协同育人,加大工程硕博士培养力度,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开展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支持项目,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是深化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建强建好国家和省级“双高”院校;加强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关键要素联动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解阻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速读“十四五”山东教育答卷

“十四五”时期,山东教育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 ...

11-01 14:50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