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十四五”时期,山东教育交出了一份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底色的育人答卷。5年来,齐鲁大地以思政课建设照亮学生成长之路,通过“同城大课堂”“首课思政负责制”等思政品牌让立德树人“活”起来;以协同育人汇聚家校社网多方力量,构建“五指成拳”的全环境育人新格局;以“五育并举”夯实学生全面发展根基,让“文明其精神”与“野蛮其体魄”相得益彰。这片教育沃土正以扎实耕耘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注入蓬勃力量,为教育强省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铭记甲午国耻,秉承先烈遗志;不忘青春初心,牢记历史使命……”
金秋的齐鲁大地,天高云阔。在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遗址前,来自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数千名新生神情庄重。他们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铮铮誓言穿越百年风云,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在此刻变得沉重而真切。
这是山东大学为新生组织开展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中的一幕,也是“十四五”时期山东教育系统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做深、做活、做实的生动剪影。
5年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政铸魂、协同育人、“五育并举”等方面精耕细作,让万千学子在春风化雨中成长为“肩上有责、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力”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省建设筑牢了人才根基。
思政铸魂:让真理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这堂思政课让我真正读懂了‘使命’二字的重量。”在烟台市牟平区初心学堂,莱山区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参与“思政同城大讲堂——胶东红课·时代答卷”活动后感触良多。活动中,来自莱山实验中学、第四实验小学等莱山区中小学的师生代表与烟台大学青马班的学员共同走进红色展馆,“同上一堂课、共悟一个理”。
“同城大课堂”是山东在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思政品牌,是山东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山东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各学校在平台搭建、师资培养、教学教研等方面持续用力,形成了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育人合力。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建设质量关乎立德树人成效,关乎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山东从细微处着手,以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为引领,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形式创新,推动思政课从“书本里”走进“生活中”。
“今天,我们从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聊聊什么是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在泰安,每名教师都会结合学科特点与时事热点,在每天清晨第一节课的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思政微教育”。这种“滴灌式”教育,将价值引领融入日常,构建起“人人讲、科科讲、天天讲”的思政教育格局。
从在济南战役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到在沂蒙大地开展研学实践、丈量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再到在企业园区、科技场馆实地感受创新发展脉动,一堂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理论可感可触,让思政教育从“指尖”延伸到“心尖”,滋养着每名山东学子的红色心灵和责任担当。
这些创新实践,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山东学子涵养信仰、砥砺品格的精神家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了思想根基、注入了精神动力。
协同育人: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
“三代家委会帮我们找准了教育的发力点!现在,我们祖孙三代都能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在沂水县实验小学首期“家长讲堂”活动结束后,一名学生家长感慨道。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沂水县将家庭教育育人主体由父母拓展到(外)祖父母,构建立体化、系统性的“三代共育”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扎实实践。
这样的案例在如今的山东校园内并不鲜见。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方协同作战。2023年,山东获批整省推进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以此为契机,山东加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大场域”协同发力,构建起“时时、处处、人人”皆可育人的生态圈,让“五指成拳”的育人合力持续彰显。
从学校主阵地到家庭教育的深度延伸,再到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正不断拓展。在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学校通过“自主型家委会建设提升工程”,组建“安全护卫队”“家长义工联盟”“爸爸行动队”等特色组织,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的“合伙人”;在临沂,红色遗址变身“行走的课堂”,中学生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担任讲解员,让革命传统教育可感可触;在青岛,海洋科学家带领学生“探秘深海”,在真实的研学实践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些育人实践,正在打破校园的物理围墙,将全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从而织就一张纵横交错的育人网络。
当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奔涌而来,网络育人空间也焕发出蓬勃生机。借助“齐鲁专递课堂”“齐鲁名师课堂”“齐鲁云上名校”等平台功能,省内上千所学校得以在云端实现互联互通;寿光市通过“寿光教育云”平台开设非学科类共享课程,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送到家长、学生“指尖”……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弥合了地域间的教育差距,更以技术的力量重塑育人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从家校协同到社会参与,从线下实践到线上融合,山东正通过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让教育突破校园围墙,成为汇聚各方力量、滋养每个生命的广阔天地。
“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青岛虎山路小学,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一场充满活力的“15分钟课间”活动拉开了序幕。学生欢快地奔向操场,投入跳绳、丢沙包等传统游戏项目中,整个校园充满了蓬勃朝气。“我现在能连续跳绳200个,体育测试全部达标!”“我现在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踢足球,身体越来越结实了!”……学生自信地展示着他们的锻炼成果。
这一变化源于青岛市李沧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深入探索。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李沧区在全区小学和部分初中创新实施课间活动时长延长改革,将传统10分钟课间调整为15分钟。这项改革不仅延长了活动时间,更丰富了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快乐运动中增强体质。2024年,李沧区小学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近视率下降4个百分点。
青岛市李沧区的成功实践,正是山东将“健康第一”理念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坚持“文明其精神”与“野蛮其体魄”并重,将学生体质健康摆在突出位置,推行15分钟课间,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与“十三五”末相比,全省大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5.2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3.5个百分点。
以体育筑基,山东同步推动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在美育方面,淄博市张店区齐悦实验小学以齐文化为主线,打造花灯、纸浆画、电子灯多元展陈,让非遗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桓台县实验学校开发了以陶笛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创新构建“吹、研、画、做”多学科融合学习模式,使学生在陶笛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陶笛乐团更是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为观众献上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盛宴。
劳动教育同样硕果累累。五莲县在全县中小学开辟“心悦”农场、“禾下乘凉”基地、“凤凰农科苑”等劳动实践基地40余处,实现了“一校一基地”,学生通过种植、管理等农事活动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平度市实验中学组织开展“种植园麦田保卫战”,引导学生研发“麻雀报警器”,推动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强化体育锻炼以“野蛮其体魄”,到深化思政教育以“文明其精神”,再到将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融入日常,山东正系统性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十四五”的扎实耕耘,为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充沛动能。展望“十五五”,山东教育人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让更多时代新人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为教育强省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作者:袁飞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10月29日,山东省首届“省长杯”大学生足球超级联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体育场正式拉开帷幕。副省长陈平宣布联赛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