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战线上,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学生资助工作者便在其中。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科长于倩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脱贫攻坚以来,她坚持以精准施策推进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她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学生资助地方标准,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她用心打造系列公益节目,讲好自立自强故事,展现资助育人成效。她用初心和奉献书写了平凡岗位上的光荣,也让社会看到了学生资助这项工作的使命与意义。
2008年,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于倩考入成立不久的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从那时起,她开始接触到各类贫困家庭和学生,这些孩子坎坷的成长经历一次次触动着她:手中这份工作虽然繁杂琐碎,但对这些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一笔助学款可以帮助孩子们完成他们的求学梦,从而用教育阻断一个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一种对职业的信念和执着从此扎根在她心底。
山东有近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哪些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问题,长期与信息系统打交道的于倩并没有被难住。这几年,经过她不断完善的山东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帮助各学校实时获取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数据,确保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
同行都知道,山东的学生资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省率先发布《学生资助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和《学生资助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于倩正是这份标准的策划起草人之一,2017年,中心启动了学生资助管理综合标准化建设项目后,于倩和同事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广泛吸收各市和学校的经验做法,运用标准化语言、按链式结构,经过一次次的反复修改完善,历时近一年,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山东省学生资助综合管理标准体系》顺利完成。标准的实施为今后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发挥着更大作用,推进我省学生资助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干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业务扎实,更需要一份情怀。于倩有时自己付出却得不到的理解也会情绪低落,掉下几滴委屈的泪水。中心主任马希军提出,“学生资助工作,要带着感情,扛起责任,用修行的心态,下绣花的功夫!”她记住了这句话,每当遇到困难时,自己就会在心里安慰自己,“如果能以细心和耐心让更多的贫困学子感到贴心暖心,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那么我所有的努力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