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是沂蒙精神发源地,也是红色基因富集区。在这里,红色文化沁润着每一个校园,从校本课程到红色研学,这片热土上的一个个红色经典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茁壮成长,也让当地学校形成了“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红色教育生动局面。日前,记者走进临沂市的大中小学校园,亲身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记者 周玉森)
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前身为1939年创办的代庄抗日小学,孟良崮战役、经典红歌《跟着共产党走》让这里成为红色热土。图为孩子们在红色教育课堂上学习校本课程《红歌鉴赏与体验》。
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宝藏”,孟良崮实验学校构建了一套“智·行”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向纵深发展。图为学校开发的沂蒙红色元素校本美术课程《创意树叶画》。
孟良崮实验学校在校园一角的开辟的“抗日学堂旧址”,师生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知识的同时浸润红色文化。
学校的 “红色游戏”体验课,学生们正在进行互动式情景体验。
校内的红色体验区,体育与劳动相结合,让学生们深刻体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临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位于兰山区,这里打造了以“传红色薪火 育时代新人”主题的沂蒙魂教育基地,包括“一馆三区一园七课堂”,每年有数万名省内外学生到这里培训学习。图为基地内的“红色征途”展区,培训老师向学生们直观讲解党的革命斗争史。
基地内红色教育课程“红色旗帜”,是根据被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的革命先烈制作五星红旗的真实事件研发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绣制五星红旗,在手工实践中感知人民群众拥军拥党的深厚情感。
在红色农场体验区,学生们通过学习农耕文化,了解党旗的由来,参与“磨军粮”“烙煎饼”“火线运输”“红色电波”“农业大生产”“分田到户”“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火线”“四渡赤水”等十项红色体验活动。
在基地内,通过“沉浸式体验”模式,每所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在这里学生可以亲手体验制作煎饼、耕地等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支前场景,也能在“打土豪、分田地”游戏中学会丈量土地。
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始建于1903年, 1928年,学校就有了第一位中共党员,也是鲁南地区党的创始人之一。学校门口的一面“岁月留痕”校史砖墙承载这所学校厚重的红色基因。
为了拓展校内红色教育阵地,学校开发了系列红色课程,成立了“小演说家”红色沂蒙宣讲社团等红色基因学生社团。
课间操期间,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几乎全体学生共同敲响腰鼓。据校长官爱芬介绍,学校把体育运动和红色教育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红色教育。
临沂北城小学,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张淑琴介绍了学校“红色课程”开展情况,全校共有红色沂蒙、泥塑、面塑、航模等100多门特色课程。图为学生们的红色美术作品展一角。
北城小学把思政融入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大红色校本课程体系。图为学生在红色拓展课上走出教室学习校园海报设计创作。
除了将红色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学校还与时俱进开设了无人机社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无人机巡航祖国版图的方式,来致敬革命先烈。
与中小学侧重知识和素养的红色教育相比,大学的思政更倾向理论学习和社会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红色大学”称号的临沂大学拥有着深厚的底蕴优势。漫步于临沂大学校园,红色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图中体现沂蒙精神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大型浮雕就是美术学院牛振江教授领衔团队创作的,像这样的浮雕校园内还有多处。
不止浮雕,还有像复原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点的溯园、滨海建国学院部分旧址校貌、将军园、红色馆、北海银行博物馆、沂蒙文化研究院、沂蒙红色资源馆藏中心等等,这些景观让临沂大学成了以红色打卡地多而出名的“网红大学校园”。
“红色景点”润物细无声;思政课、课程思政让沂蒙精神入心、入脑。近年来,临沂大学专门开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把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就设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走访当天,记者遇到了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师生正在排练原创舞剧《渊子崖》,舞剧根据渊子崖村民的抗日故事改编,一位排练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剧组复排。能参加这个舞剧排练,虽然很累,但比起革命先烈,今天累一点、流一点汗又算不了什么!